三国时期有哪些冷知识?
三国时期有哪些冷知识?
三国是我们最喜欢津津乐道的一段历史,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故事几乎也算是家喻户晓了。关于三国的书籍和影视剧更是多到数不清,不过市面上大部分关于三国的故事都是很主流的,那有没有什么三国时期的冷知识呢?其实还挺多的,这次就帮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三国时期的冷知识,看了以后也会帮你更加了解一个真实的三国,一起来看看吧。
比起众多“三国迷”们津津乐道的,那些帝王将相们的趣事掌故与重大战役,下面这些三国历史上的经济科技文化趣事,同样生动且重要。
一:吴蜀货币比坑爹
魏蜀吴三足鼎立,哪家治国表现最好?三家老百姓手里用的钱,很有发言权。
先说蜀汉刘备,这位“仁义”皇叔入主蜀地时,刚上任就打开官仓撒钱,没几天就把蜀地府库的钱粮打赏个精光。可就在蜀地官民欢天喜地时,刘备的赚钱大招就火热来袭——犍为五铢钱。这种特殊大钱,一枚可以兑换百枚普通铜钱,等于变相货币贬值。而且越是到重大战事时,蜀汉的“犍为五铢钱”就越铸越轻,最轻时一枚只有零点五克。等于是花点小钱,就把蜀地百姓财富收入腰包。
但跟“亲妹夫”东吴孙权大帝比起来,刘备真算“仁义”。孙权发明了更强货币“大泉钱”,一枚可兑换铜钱五百枚。到了孙权晚年时,更演变成新品种“大泉五千”,也就是一枚“大泉钱”能兑换铜钱五千枚。简直和明火执仗没两样。以至于忍够了的东吴百姓愤然罢市,吓得孙权赶紧承认错误,咬牙把“大泉五千”大量回收,才算勉强平息了民怨。但直到吴国灭亡前,这宰人不见血的大泉钱依然流通,坑了东吴百姓五十多年。
反倒是篡汉自立后的曹魏,在货币问题上极讲原则:曹丕轰走汉献帝后,龙椅还没坐热,就赶上货币暴贬,曹魏百姓一度宁可拿着稻谷布帛换货物,也绝不用政府的钱。但曹丕随后下了狠手,一边以严格标准重铸五铢钱,一边严打私铸货币现象,不惜杀了一批功臣勋贵,终于“杀”出了曹魏五铢钱的良好信誉。之后的几十年里,曹魏政权多次折腾,但物价民心却长期稳定,稳稳撑起强大国力。
三国的历史走向,一枚小小铜钱,就已生动预言。
二:气坏孙权的“穿越人”
东吴名士众多,但一位孙权的“实在亲戚”,却叫当时东吴名士们排队仰望:赵达。
赵达,河南洛阳人,东汉数学家单甫的高徒,妹妹是孙权的小妾。也因此被孙权发现,长期在他身边做小吏。然后满身数学才华喷薄而出:他可以瞬间就算清楚一把豆子的确切数目。至于天文地理星象,各类高深的测算,他也是转转眼珠就说出答案。如此强大心算能力,当时收尽东吴名士的膝盖,阚泽殷礼公孙腾等三国风云人物们,排着队去他家磕头求教,却是啥都没求来。
而比这计算能力更惊到孙权的,却是这位赵达先生能掐会算的卜卦本事,各类军国大事,甚至当时三国各大战争的战略走向,他关上门一通测算,分分钟就说出答案,全和接下来的历史分毫不差。但怎么算的?他依然守口如瓶,就连孙权对他软硬兼施,硬是问不出一个字来。神奇应验景象,俨然小说里的“穿越人”。
最叫孙权震惊的是,赵达生前就早早算出了自己的去世时间,最后年月日也是完全吻合。但这一身强大测算本领,他却临死都没吐露奥秘。恼怒的孙权把赵达的女儿下狱,又把赵达的棺材劈开,满以为能找到什么宝典,却终于一无所获。他为何算得如此精确?到底成了谜!
三:曹操的产业革命
公元208年,曹操兵不血刃平定荆州。虽然接下来的赤壁之战里,强大的曹操大军惨遭大放血。但曹操在荆州意外发现的一位特殊人才,却帮助后来的曹魏政权大补血——韩暨。
韩暨,汉初枭雄韩王信的后裔。东汉末年时,他就曾为了替父报仇,亲手杀掉南阳豪强陈茂,其忠孝悍勇名闻天下。虽然后来只在荆州牧刘表麾下,做了个不起眼的县长,但名气早传到曹操耳朵里。曹操平定荆州后,立刻把他召来,做了身边的幕僚。但不久后曹操就发现,这位铮铮铁骨的韩暨,其实还有另一特殊才能:冶铁。
出身名门的韩暨,从小就对冶炼兴趣浓厚,投到曹操门下后,也被曹操量才使用,任命为监冶谒者,专门负责曹操大军的冶铁工作。大展拳脚的韩暨,随后开始了一场空前技术革命:推广水排。
水排,是东汉建国时,中国冶铁业的一个重大发明:东汉初年的太守杜诗,将冶铁时原先需要上百牲畜拉动的鼓风装置“马排”,变成水力驱动的水排,一举提高冶炼效率。但当时的水排推广有限,且大多只能冶炼农具。韩暨却独出心裁继续升级,先前的水力鼓风装置,动力被韩暨改造得更为强大。然后新型的冶铁水排大量推广,专用冶炼军用武器。效果也立刻震撼:计其利益,三倍于前。曹魏的兵器产量,轻松提高三倍。
于是,也就是在韩暨七年监冶谒者任上,曹操麾下的兵器生产,终于实现了更新换代,铁甲铁刀等重型武器的生产效率突飞猛进。曹魏大军强大的装备优势,未来北方一统天下的最大资本,就凭这场冶铁革命,成功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