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与禅宗的不同之处
密宗与禅宗的不同之处
佛教教义蕴含着无尽的智慧,有八万四千个法门,八千余卷经典。当前佛教大致分成大十大宗,密宗和禅宗是其中的两大流派。下面据我所了解的知识来讲讲两宗的不同之处。
一、起源不同
1、密宗起源
密宗的起源被众多中外学者所探索,普遍认同其大约起源于佛陀入灭后的千年时光,正值大乘佛教步入晚期之际。大乘佛教广泛吸纳了印度传统婆罗门教中的世俗信仰,如禳灾、祈福与多神崇拜,将其融入佛教的体系之中,逐渐将真言、密咒与佛教教义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密宗。在这一过程中,密宗不仅吸收了佛教高层次的教义和理论,如中观、瑜伽、禅定等,更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合,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修行方法和教义理念
2、禅宗起源
据传,禅宗起源与佛陀拈花微笑有关。在灵山法会上,佛祖释迦牟尼庄严地端坐于高台之上,大梵天王恭敬地献上一朵熠熠生辉的金色波罗蜜花。释迦牟尼佛接过那朵花之后,并未开示,一言不发,只是轻轻举起,示于座下弟子。当时聆听说法之众,却无人能解其意。唯有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摩诃迦叶心领神会,向着佛祖露出会心一笑。释迦牟尼佛祖见状,朗声对众人说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今此无上大法,可付托于摩诃迦叶了。” 这个传说是“禅”及“禅宗”的起源,迦叶成为西天禅宗第一祖,后来代代相传。
二、本旨不同
1、密宗本旨,与金刚波罗蜜相应。通过三密加持的修行方式以达“即身成佛”。
2、禅宗本旨,与般若波罗蜜相应。强调自性清净,自净其性,即可成佛。禅宗的十六字玄旨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不立文字”并不是理解成完全脱离文字,而是说,成佛在根本上与文字语言无关,不必离于文字,但又不拘束在文字语言上。就算是那些机锋棒喝也是一种肢体语言和表意、开悟的工具。
“教外别传”是因为禅宗师徒之间的相传不依言教,不借助文字、语言的辅助,而是以心传心,禅宗的传法是经教之外的另一种传授,因此称为教外别传。
三、所依经典不同
1、密宗:主要经典是《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并列为密宗两大根本经典,称“两部大经”。《大日经》为善无畏三藏所译,《金刚顶经》为不空三藏所译,均是在唐朝由印度传入我国的密宗重要经典。
2、禅宗:当下以慧能法师的南宗传承最广,门下弟子众多,推崇慧能为六祖,以《楞伽经》《金刚经》《大乘起信论》为主要教义根据,代表作为《六祖坛经》。
四、修持方式不同
1、密宗修行
密宗修行“三密加持”,通过三种修行方式开启一个普通人的智慧,令他透视宇宙的无尽奥秘,看通宇宙的真面目。
(1)身密。以静坐、结手印方式,让自己定下来,这不仅仅是对肉体的束缚,更是对内心“业”的止息。
(2)口密。口念真言,这些真言多源于古印度文,内容本无神秘可言。但修行者认为蕴含着无尽的力量。
(3)意密。心中专注一个形象,不被其他杂念所打扰,不使其消失,让其持续存在,停止其他的胡思乱想。
密宗所追求的“即身成佛”,正是通过这三密加持的修行方式得以实现。这种修行,可以开启智慧,透视宇宙的真面目,实现自我超越。
2、禅宗修行
禅宗修行的特色,被后人概括为“离言说相,不著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认为禅宗修行,超越言语的束缚,不依赖于文字,直指人心深处,明心见性而成佛。这一修行的形式特色,就是“禅宗三关”。
(1)初关,初关就是破本参,打破修行者固有认知的关卡。犹如在身在漆黑的桶中,桶破处光明射入,有的人心慌意乱,被称为散乱,所以要到处参访,求止住散乱之法。
(2)重关,当修行者修证到心灵狂乱止息,禅定的心境不随因缘、尘境乱攀缘时,明白一切法因缘而生,缘灭法灭、自性空、无生灭的道理,这便是所谓的“见性”,标志着修行者到了重关。
(3)牢关,是真正考验修行者对解脱的理解和能力,当他们能够彻底从境中自我解脱,才算是真正通过了牢关的考验。
另外有一个说法是,过了三关只等于初住,其上还有九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四十多位次,才达到法身佛的极果。
五、结语
密宗与禅宗,并无高下之分,只是各自在修行道路上选择了不同的侧重与路径。两者均承载着佛教的智慧与慈悲,都是佛教的珍贵财富,我们应当尊重并欣赏它们之间的差异。
以上内容并不全面,专业人士可以进行系统学习,自己去发掘更多,希望我提供的观点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