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榜》的姜皇后,历史上并无其人,原型因“不喜淫”而惨死
《封神榜》的姜皇后,历史上并无其人,原型因“不喜淫”而惨死
#电影封神第一部#
看过封神演义的人,无不为纣王和妲己的凶狠残暴而恨得咬牙切齿,而纣王犯下的其中一条罪状,便是杀妻诛子。
姜皇后为人贤良,为纣王诞下殷娇和殷洪两个儿子,却被妲己设局陷害,不仅被残忍地挖了眼睛,双手还受到炮烙之刑,屈死在西宫。
小时候看《封神榜》,姜皇后被害的片段成为许多80后、90后的童年噩梦,对妲己的痛恨更成为刻骨铭心的阴影。
那么《封神榜》中的姜皇后,历史上确有其人吗?她真实的结局又是怎样?今天我们就来说说。
希望您一定要看到最后。因为全部看完了,你就会发现这件事比较有意思。
首先给出结论:历史上并没有任何关于姜皇后的记载,但有一位和她经历高度重合的原型。
所不同的是,她只是一位妃子,并未封后。姜皇后在封神演义中是一位贤后,而史书上与她相对应的这位妃子,最开始的身份叫“九侯女”。
对的,你没有看错,史书上没有记载她姓甚名谁,只有“九侯女”这个称谓。
“九侯女”来自古代的邺县,当时属于邯郸,现在归河南安阳管辖。
九侯是帝辛任命的三公之一,又被称为鬼侯。根据《史记》记载:“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喜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
这里的“好女”是说,“九侯女”无论容貌还是品性都是上等的。自古就有“邯郸出美女”的说法,简而言之一句话,这位“九侯女”是个大美人,而且还受过很好的教育。
既然是美女,自然逃不过纣王帝辛的魔爪。很快就到了纣王身边。
但九侯是为了和皇族联姻,主动将女儿献上,还是被纣王强迫,不得已将女儿送入宫中,史书并未记载。
我去查了很多资料,在大部分学者看来,更倾向于后一种观点。
因为九侯当时是三公,这可是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职,所以以他当时在朝中的地位,还不至于靠奉献女儿来讨好纣王。由此可见,“九侯女”是被迫入宫的。
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九侯女”起初对于孔武有力的纣王还是抱有期待的。她入宫为妃,容貌姣好又多才多艺,而且与夫君还能吟诗唱和,让纣王欢喜了一阵。
不过得宠的时间并不长久。
在真正的历史上,是有关于妲己这个名字的记载的。在“九侯女”入宫时,妲己已经在了,而且很受宠。
都说女人多的地方是非多,何况是帝王的后宫。妲己看到“九侯女”得宠后,自然很不痛快。
于是她时不时的在纣王耳边吹“枕边风”,刚开始纣王对于这些后宫争宠的戏码并没有太往心里去,直到“九侯女”拉起道德的大旗公然向纣王发难,这才触怒了逆鳞,让纣王杀之而后快。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史记》用“不喜淫”三个字完美地概括了“九侯女”的品质,也点出了她悲剧的根源。
是这样的,我们前面说过了,“九侯女”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所以进宫后她也保持了自己的本心。
她看到宫中生活荒淫无度,就屡次向纣王加以劝说,甚至到后来直接言辞激烈的痛批君王。
都说“老虎的屁股摸不得”,更何况是堂堂人皇。结果可想而知,纣王一怒之下直接将她杀了,史书上的表述是“王怒而杀之”。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就比如你的朋友爱喝啤酒,你非得指着他说,这个不行,喝多了尿酸高,他丝毫不听,可你还是要劝。最终的结果,就是朋友和你说:“我们绝交吧。”
“九侯女”死了,但事情还没完。
要知道“九侯”在商朝可是国之柱石,女儿被杀自然不会善罢甘休。所以纣王清醒过来后,为了防止诸侯叛乱,决定先下手为强。
在这里,封神演义的情节与历史达到了高度融合,纣王残忍的对曾经的老丈人施以醢刑,将人剁成了肉酱。
眼见“三公”之一被无辜戕害,另外两公自然坐不住了。鄂侯也就是小说中的南伯侯鄂崇禹与纣王据理力争,同样被处死。
接下来就只剩下了唯一的“一公”姬昌,他是如何应对的,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了。
那么有意思的地方在哪里呢?
有意思就有意思在,就因为“九侯”和“九侯女”在史料中没有留下姓名,也就给明代作者在写《封神演义》这部小说时留下了无限的想象。
作者给“九侯”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姜恒楚”,封地也从邺县来到了“东鲁”,东鲁之地的东部是齐,而齐国的国姓就是姜。
虽然是看似天马行空的发挥,内容却也合情合理。
而关于“九侯女”的死因,还有一种解读,认为她是因后宫干政,纣王不想让外戚做大做强,从而一手炮制出来的悲剧,以此来打压地方势力,维护中央集权。
事过境迁,如今具体真相到底是什么,我们只能从史书记载的文字中得窥一斑。但个人始终认为,人是历史的尺度和根本。
希望我们都能热爱历史,从前人经验上汲取成长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