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的性格特点(红楼一梦十二景,几分纠葛几分痴?《红楼梦》贾探春人物形象
探春的性格特点(红楼一梦十二景,几分纠葛几分痴?《红楼梦》贾探春人物形象探析)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位列四大名著之首,其人物描述及环境描写,无不处处精心,下笔有神。作者的精巧用心与独特笔法使得这部章回体小说在众多文学作品里独占鳌头。
正因如此,此中人物妙趣横生,各有特色,明线繁多暗线丰富,引得后世学者钻研探讨背后的深意,由此而衍生了庞大的文学集团——红学。
作者以贾宝玉的视角为主,展现了一幅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画卷,描绘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闺阁佳人们色彩各异的人生。
贾家的四个小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因为自身的名字谐音与四大家族的走向相符,表现出“贾史王薛”这四个封建礼教家庭“原应叹息”的命运,而格外受到一众红学爱好者的关注。其中人物特色最为鲜明,所废笔墨最多的无疑是四春中的探春。
一、出身微贱,天性好强
探春与其他闺秀的不同之处在于她的出身。在封建等级森严的大家族中,探春的生母并非王氏夫人,而是身份低微的赵姨娘。
古时对于嫡庶之分及其看重,认为“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这使得探春的地位居于中间不高不低的的尴尬地位。
一方面她是可以享受封建大家族小姐的特权,另一方面,贾家上上下下对于她庶出的身份总会有意无意间提起。也正是这种不上不下的位置造就了探春过于敏感,但又高度自尊的性格。
贾府中上到管家太太王熙凤,下到佣人小厮无不对她出身尴尬却又富有才华而惋惜哀叹。王熙凤在看到探春的杰出管理才能后连着赞叹了三个“好”字,却又接着说因探春庶出的身份恐怕在议亲时会低人一等。
二少爷贾琏的贴身随侍在对外室尤二姐介绍探春时,在由衷夸赞之后也扼腕叹息:“可惜不是太太生的”。
从作者这些侧面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在贾府中探春虽是享受封建礼教权益的阶层,却又在其他相同的小姐中低人一等。如此的落差很难让人心理平衡。更何况是处处好强的探春呢?
贾家虽然规矩森严但是对于三个春的吃穿用度上从无苛责更无偏向。养移气,局移体。从小耳濡目染的富贵使得探春具备了一个大家小姐所有的风度气派。可是在这外表下又是封建礼教对于庶出的区别对待与压迫。
这使得探春在成为一个大家闺秀的同时,内心无可避免地有了关于身份等级伤痕。
如果说从小的生长环境以及她自身的才华能力赋予了探春性格中好强自尊的一面,那么封建礼教压迫下庶出的身份则使得她的性格中有无奈自卑的另一面。
这两种元素在她身上汇合冲击,不仅使得身处其中的探春难过非常,也使得其他人在尊敬佩服探春的同时多了同情怜惜。
探春的生母赵姨娘是一个愚蠢粗笨的人,且重男轻女把大部分的母爱都给予了探春的胞弟贾环。对于女儿,赵姨娘则只有索求。例如在探春主事之处,大闹着给赵国基的丧礼份仪过少。
实际上探春一切都是按照惯例来的,而赵国基身份特殊正是她应该避嫌的时候。如此的不知分寸给原本处境艰难的探春更添了一丝难堪。好在探春才思敏捷,并没有在这件事上有丝毫的差错。
二、才明志高,见之忘俗
探春的性格中固然有着因为庶出身份而自卑的元素,但是她更多的确是自尊自强,坚毅决然,是贾家在整个下坡路的途中难得的清醒之人。
同其他闺阁女子不同的是,她不只心系自身的命运,更关心整个大家族的沉浮。可以说是大观园中唯一具有大局观与整体意识的高明女儿。
从整本小说的繁荣巅峰元妃省亲来看,探春即是亲手誊抄御笔诗词的人员后又亲手将元春所题的辞章记录在册。不得不说这是极大的殊荣,同时也是探春自身才华出众很得家族的看重。这些基调就表明了探春虽出身低微但是她的才华却不逊于任何女子。
展现探春才华的高光时刻无疑是秋爽斋结海棠诗社之时了。她羡慕黛玉、宝钗的诗作高超,不仅没有生出丝毫妒忌之心反而同聚同乐提议结成诗社。她在诗社中的名号是蕉下客,一如探春本人清浅隽永。
由此可见她的品行之高洁、胸怀之宽广了。她秋爽斋的名号,也正符合探春行三的齿序,秋高气爽如探春本人干净而利落。
对于探春性格的描述要点则在抄检大观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刁奴弄事欺主之时,探春仿佛预见了整个家族的飘零跌散,不惜违背王夫人抄检的命令也丝毫不让地守住了自己的半分田地。
正是在此时探春说出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至理之言。大厦将倾岂止是因为窗外的风雨飘摇呢,更多的是因为身处其中之人的不团结与不清醒。
在这场闹剧中,探春既不同于木讷的“二木头”迎春,也不同于怯懦胆小的惜春,而是泼辣直爽仗义执言,不仅维护了一众丫鬟的尊严,更保全了自己作为贵族阶级的权利不受侵犯。一记耳光不仅仅是打在了王善宝家的脸上,更是打在了蓄意闹事不安好心的抄检队伍脸上。
无论是平儿还是凤姐都对探春的所作所为佩服至极。须知王熙凤自命才高轻易不肯夸人的。除此之外,探春在协助李纨管家以及宵夜巡视园子等事件中都将自己自尊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只可惜探春生不逢时。中国古代对妇女的压迫重如泰山,除了封建礼法所讲的三从四德之外,古代的妇女只有嫁人一途而无权出仕为官,更不享有封建等级给予男子的一种特权。可以说女子的悲剧从出生就注定了。只是在书中叛逆如林妹妹高明如薛宝钗都不敢这种压迫有丝毫怨言。
“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一句话道出了探春的肺腑之言,她所自卑的一面除了对于嫡庶的忌讳还有着对“女子不如男”的不平。
她胸中之丘壑只因她生为女儿身而无法得以一展宏图。从兴利除弊来看探春毫无疑问是有管理的才华的。只是她生不逢时,面对家族的衰败无计可施,而不得不身处危楼最终看着危楼逐渐倒塌。
这固然是探春的可悲,但更多的是那个时代制度礼法约束下的悲剧。
三、原应叹息,探春归去
虽然在种种压迫的摧残下与种种礼法的剥削下,探春一身才华满心大计无法施展,但是在大观园这个女子众多的内宅毫无疑问才华过人的探春处于权利的中心。泼辣的王熙凤尊重她,丫鬟仆妇无不对她心服口服,这也体现出了探春治家严格御下从容的专长。
可似乎也正是这种聪明灵慧造就了探春最终远嫁的悲剧。早在贾宝玉神游太虚之时,曹公就通过金陵十三钗的判词对探春的命运有所预示了:“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此外,后期多次与探春相关联的风筝正预示了探春孤悬海外远走他乡的命运。南安太妃挑选义女替嫁之时,面对风姿绰约的黛玉,直爽干脆的湘云,秾纤得衷的宝钗独独一眼看中了分花拂柳而来的探春,不得不说其眼光之毒辣。
骨肉分隔在天涯两端,亲人也无法相见,探春内心的悲痛可想而知。她的才华与聪慧最终成为了南安王妃义女替嫁的催化剂,老实的迎春与惜春却暂时得以保全。
远嫁固然令人惋惜,但是相对于迎春的病死身亡,惜春常伴青灯以及黛玉焚稿断情痴来说,曹公终究是怜惜自己笔下这个好强自尊如同带刺玫瑰的小女儿吧。
红楼一梦十二景,其中有几分纠葛几分痴缠,恩怨情仇爱恨交错如同乐团般交响演奏了一出悲金悼玉的风月宝鉴。毫无疑问在其中自卑与自尊交相辉映的探春尤其令人惋惜。
探春远嫁的长队在夕阳的照耀下逐渐远走,银玲铮然仿佛诉说着这个女子曾经对于命运不甘的抗争。她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幸运的,没有在贾家这个庞然大物的倒塌下枯萎,也没有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摧残。
曹公在此处采用了留白的书法给人以无限遐想。那个强势干练又脆弱易碎的女子,是如同迎春一样为夫家虐待最终含恨而逝,还是如同千古留名的昭君一样“独留青冢向黄昏”?
无论如何,相信这个始终坚毅自强,虽有瑕疵但不输男儿瑕不掩瑜的三姑娘终究会凭借着机敏过人的才华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