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川崎病”
什么是“川崎病”
川崎病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由日本医生川崎富于1967年首次报道,故被名为川崎病。此病是以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发热性疾病,病因不明,八成以上的患者为3岁以内的婴幼儿。其中男多于女,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川崎病早期症状与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主要表现为发热和咽部充血,很容易被误诊为感冒。典型的川崎病具有以下特征:①持续发热5日以上。②双侧结合膜充血。③多形性红斑。④口唇发红,草莓样舌;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性充血。⑤急性期手掌与足底充血、硬结性水肿,恢复期指尖开始脱皮。⑥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肿大。本病最大的危险就是冠状动脉瘤形成,因此应进行心电图检查和超声心动图追踪,必要可做冠状动脉造影。
这样的病人如按感冒治疗,患儿往往发热超过5天仍持续不退,并伴有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因此对于“感冒”患儿,如果长时间治疗不见好转,持续发热、伴有皮疹、淋巴结肿大等,家长应警惕孩子是否患上川崎病,以免漏诊而贻误治疗
目前认为大剂量输入丙种球蛋白,,能够明显改善一般情况,降低体温,减少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此外,急性发热期可用阿司匹林80~150毫克/千克,分4次口服;发热期过后可减少剂量至5~10毫克/千克,每日一次;阿司匹林能减缓冠状动脉瘤发生和防止血栓形成。阿司匹林疗程根据临床病程而定,一般宜服数
摘自《2-3岁宝宝养育天天读》,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王新良主编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