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要屠杀忠臣?与性格有什么关系?
朱元璋为何要屠杀忠臣?与性格有什么关系?
说起朱元璋,他不仅仅是明太祖,明朝的开国皇帝,同时在很多人心中都认为他是一个杀人狂。若是要以杀人的数量来衡量一位皇帝的话,朱元璋绝对是不在任何一位暴君之下的。他的滥杀固然有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的需要,也有着深刻的心理根源。
一、朱元璋性格的形成
朱元璋具有强烈的攻击性格,“雄猜好杀,本其天性”。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种精神本体组成的,“本我”是指人的各种本能冲动,包括性本能和攻击本能。
人之所以区别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我”受到“自我”的控制,但在朱元璋身上,自我对本我的控制并不有效。“本我”像匹马,“自我”像是驾驭马的骑手。他就是那匹被马支配的骑手。
人的性格与其早期生活经验有关。如果人在特定的阶段,他的需要未能获得适当的满足,或者受过较大的挫折,都会导致性格异常发展。
朱元璋幼时经历悲惨,对他性格的正常培养会造成一些阻碍。由于年少时的一些正常需要得不到满足,朱元璋从小就体现出外向型攻击性格。
吃牛的故事就很能反映老朱的这一性格。朱元璋在和伙伴放牛时肚子饿了,其他人都只能忍受,他却打起牛的主意,带着大家将牛杀死吃掉了。
这对于一个小孩来说是十分大胆的行动,其目的固然有解馋的因素,但深层动机是对地主的报复。
在皇觉寺当和尚扫佛殿时被神座绊了一跤,便把神像打了一顿。
在寺院里,朱元璋常受其他和尚的欺负,他当时没有反抗能力,只能把神像当作那些和尚的替代品进行攻击。
这说明他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了强烈的攻击欲望。一旦他的地位变化,获得了权力,攻击的对象往往会扩大化。
朱元璋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打江山的过程中,他的理智战胜了“本我”,就像骑手降伏了烈马一样,他的攻击冲动是被有意控制的。
这对他来说是很压抑的经历,他当上皇帝后曾对李善长说:“朕起兵后,年二十七八,血气方刚,军士日众,若不自省察,任情行事,谁能禁我?因思心为身之主帅,若一事不合礼,则百事俱废,所以常自检点。”
朱元璋抵制自我、导引本我,也受到了儒家理论的影响。在得天下与压抑自我之间,朱元璋还是能分清轻重的。
在得天下的欲望的驱动下,朱元璋的超我迅速发展,他刻意用圣贤训诫约束自己和部下,严禁部下乱杀百姓,掠夺民间财物,可以说他这样做是带着极强的目的性。
人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能抑制住自己的冲动,朱元璋也不例外,在建立大明后,他曾经下令禁酒,名将胡大海之子胡三舍犯禁,朱元璋便亲手杀死胡三舍。
朱文正在江西荒淫不法,朱元璋将朱文下手下50余人挑断脚筋杀死。朱元璋这些做法,有满足自己施虐心理的因素在里面。
朱元璋喜欢折磨人,有一次歌妓跳舞不合他意,他居然命人将这些女人们的鼻尖都削去。没有强烈的施虐心理的人,是做不出这样的事的。
为了实现当皇帝的野心,极力压抑和控制本我的冲动。
建立大明后,他开始放纵自己的情感,本能也随之释放,冲动越来越多,常莫名其妙地杀人。
朱元璋观察太学时,见许多地方建造得侈费,立命将负责督造的工部官员活埋于太学观礼台下。
詹希原是太学集贤门匾额的书写者,就因为他写的“门”字写小了,朱元璋居然联想到詹希原是有意闭塞贤路,说:
“吾方欲集贤,希原欲闭门塞吾贤路邪?”不由分说将詹希原杀死。
朱元璋嘴上说“治国之道,必先通言路”,但他的臣子们有不少因为直谏而被杀。
大臣周衡有一次谏阻了朱元璋,朱元璋当时没有发作,但不久就借周衡回乡探亲迟归一日的小错,将周衡杀掉。
朱元璋对对酷刑也很感兴趣,他曾对劝谏自己的张来硕用刀捣碎牙齿。又曾将大臣李饮冰的乳房割去,得到了极大的心理满足。
二、朱元璋性格的攻击性
洪武中后期,朱元璋对自己的冲动和欲望再也不加克制,稍有不如意或者疑心。
便是杀人泄愤。这里面固然有马皇后逝世和太子朱标早亡给他带来的悲痛,加剧了他的暴躁和乖戾,致使他“愈肆诛虐”。
另一方面朱元璋因为长期亲自处理政事,以致神经衰弱,“中夜寝不安枕”,特别容易烦燥不安,神经过敏。
加上他对功臣们的不信任和猜忌,使得当时官员们上朝时,都要和妻子诀别,不知道能否活着回家。
朱元璋不但乐于杀人,还想把儿子朱标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人。他曾“令人载尸骨满舆当其前激发之”,正常的朱标几乎吓得晕死过去。
朱元璋创立了许多酷刑,杀人的手法不断创新,甚至有将人皮完整剥下保存的爱好,这结变态的爱好让他获得了极大心理满足。
朱元璋一生杀戮无数,受害者中很多是无辜的,只不过这些不幸的人符合朱元璋的迫害心理。
胡惟庸和蓝玉之狱,诛杀达数万人。固然有功臣们恃功自傲的原因,更主要的是老朱的猜忌心理。
朱元璋嘴上称赞李世民“能驾驭群臣,及大业既定,卒皆保全”。
可是面对大家一起浴血奋战共同打下来的天下,他觉得这些功臣离皇权太近。
作为权力欲最强、猜忌心最大的皇帝,他不仅取消了宰相,还上演了最大规模的“狐兔死,走狗烹”的悲剧,“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
从最底层爬上来的朱元璋既自负又自卑。心理学证明越是自卑感强的人,越要极力维护自尊。
朱元璋读书不多,虽然经过努力能做到“操笔成文章”,但他疑心特重,总是怕别人讥讽他写得不好,一旦生疑,则暴虐的本性大发作。
南京人好做灯谜,一次朱元璋于上元夜微服观灯,见一灯上画一妇怀中抱一西瓜,便怀疑是暗讥马皇后,“令军士大戮京民,空其室”。
这种屠杀正是他自卑心理的一种反映,他君临天下,最怕别人嘲笑出身低,所以他要极力维护自己的自尊,杀死所有敢看不起他的人,会令他的心理得到满足和释放。
朱元璋是个理想主义者,但他的理想政治模式很难在封建社会完全实现。
这种心理挫折也导致他心理的扭曲。朱元璋由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成为一代开国君主,这种巨大的成功使他的自大心理严重膨胀。
他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自己的天才,认为他是天选之子。
他曾说:“朕本田家子,未尝从师指授,然读书成文,释然开悟,岂非天生圣天子耶?”
可是尽管朱元璋任劳任怨、殚精竭虑的处理国事,他想要的理想社会却总是无法到来,这让他有了深深的挫折感。
他脆弱的内心无法承受这种挫折感,所以他要把责任推给别人,推给手下的官员,而且通过杀人来固定这种责任,只有这样他的心里才会如释重负,放下挫折感带来的不自信和失败的痛苦。
具有极端性格的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很低,所以朱元璋用攻击他人做为情绪性反应,用直接攻击将愤怒情绪发泄到人身上。这也是他认为“不纵无穷之诛,震慑人心,清除民害,治从何来?”的根本原因。
三、朱元璋性格的影响
朱元璋的滥杀给明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客观的说,他打击官僚地主的政策给平民百姓带来了一些好处。经过朱元璋大规模地打击,贪官污吏大大减少,地主阶层有一定收敛,缓和了土地兼并的矛盾,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对社会恢复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及社会的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
但是朱元璋的性格缺陷也给大明朝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第一,大批读书人被杀,使文学艺术、学术思想的发展受到抑制。苏州历来文风昌盛,但因为是张士诚故地,朱元璋对这些吴人,尤其是吴人中的读书人非常严酷,江南士子饱受摧残,“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全被朱元璋杀光。文人的思想被严加钳制,文学艺术和学术思想停滞不前,当时的读书人只敢循规蹈矩的读孔孟之书,对天下大势无人敢评判。
第二,大杀功臣,特别是杀了许多能征惯战的良将,削弱了政府军事力量。
这些被杀害的军事人才是从长期战争的检验和磨练中走来的,朱元璋让“元功宿将相继尽”,导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中央政府没有能胜任平叛的将领,让李景隆这样的纨袴子弟带兵,使得政府军节节败退,最终帝座易主。
第三,朱元璋的滥杀也在某种程度上给经济带来损害。
朱元璋处理官员以严酷为主,又大搞株连蔓引,往往累及无辜。郭桓案“自六部左右侍郎下皆死。。。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
在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牵连下,富人阶层受到过分打击,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对社会发展也会产生了滞碍。
第四,官员杀得太多也使得许多优秀人才不愿当官,即使当了官,也只会唯唯诺诺,畏首畏尾,很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个性决定了行为。明朝建立前,朱元璋还能克制住自己,登上皇位后,他的本能冲破桎梏,心理严重变态。他的猜忌心理、自卑心理、挫折心理是三匹骑在他心中的马。
朱元璋杀人之多、之酷,的君主,绝对不是一个心理正常的人能干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