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耻而后勇(我们真的理解“知耻而后勇”吗)
知耻而后勇(我们真的理解“知耻而后勇”吗)
“知耻后勇”典出《礼记•中庸》,孔子说“知耻近乎勇”,后来被孟子表述为“知耻而后勇”。
《四书章句》释“知耻近乎勇”为“知耻非勇,然足以起懦”。
现代人理解的更是简单粗暴一一“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
个人认为,西汉以来的人已经完全误解了孔子的“知耻近乎勇”。究其根本原因,是西汉以后的人将“㦷恿勈”三个汉字混为一谈了。而且,
根据许慎在《说文》中“古文勇从心”的表述可以大胆推断,孔子讲的应该是“知耻而后恿”。
下面就讲讲对“㦷恿勈(勇)”的理解。
一、关于“用”和“甬”
(一)“用”和“甬”的关联
把“用”和“甬”一起研究,是因为二者之间有紧密的关联。
比如汉字“通”,甲骨文时是“彳+用”或“辵+用”,而到了西周金文时已变成“彳+甬”或“辵+甬”了。
再比如“㦷”,春秋金文中是“戈+用”,而在楚系简帛文中已变成“戈+甬”。
所以,在先秦人眼里,“用”和“甬”必然存在某种紧密的关联。
(二)“用”和“甬”的传统解读
“用”在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传统认为是“桶”的古字初文。
“甬”在商代金文中已出现,关于其造字本义至今争论不休,但有专家认为其是“銿”(鐘)的古字初文。
研究甲骨文和金文,必须牢固树立“汉字的造字本义是一字多表”的观念。
(三)“用”和“甬”的个人理解
通过对含“用/甬”的几个汉字的认真揣摩,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一一“中空”。
同样是“中空”,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1.中空,全封闭无开口
比如:“蛹”。蛹,甬虫也,俗称茧虫。
“蛹”中之“甬”就是“中空、全封闭无开口的茧”。
2.中空,一端开口
比如:“銿”。銿,金甬也,俗称青铜鐘。
“銿”中之“甬”就是“中空、底端敞口的打击乐器鐘”。
比如:“桶”。桶,木甬也,俗称木桶。
“桶”中之“甬”就是“中空,上端敞口的容器”。
3.中空,两端(甚至多处)开口
比如:“通”。通,甬道也。
“通”中之“用/甬”就是“中空,两端畅达无阻塞的道路”一一隧道、林荫路、亭廊等。
比如:“㦷”。㦷,戈用/戈甬也,即披甲持戈(指代战士)。
“㦷”中之“用/甬”就是“中空,多处开口的铠甲”。
根据“通”和“㦷”的演化规律一一“用”变“甬”,可以推知“中空,两处以上开口”的“甬”大概率源自“用”。
二、关于“㦷、恿、勈”
在先秦以前,“㦷、恿、勈、勇”都已出现,其中“勈/勇”应该算是同一个字(小篆有“勈”无“勇”)。
(一)关于“㦷”
前文已讲过,“㦷”最早从“戈用”,表意为“擐甲持戈”,代指“战士”,可引申为“胆量大”,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认知的“勇敢”之义是来自“㦷”。
(二)关于“勈/勇”
“勈/勇”,从“力甬”,力涌也,表意的是“力量暴涨/突增”,潜台词是“受某种条件(比如生死关头)激发导致力量的突然增大”。
(三)关于“恿”
“恿”,从“心甬”,古人又写作“慂”,按此写法应解读为“心潮澎湃,心血来潮”。“怂恿”一词即来自此义:怂,心从;恿,心涌;怂恿,(受人教唆鼓动)心血来潮而跟从(往往是盲从)。
个人理解,先秦时的“恿”从“心甬”,心通也,表意的是“内心通达”一一心胸宽阔,光明磊落。
(四)小结
“㦷”从“戈用→戈甬”,擐甲持戈也,代指冲锋陷阵的战士,强调的是“胆气大”。
“勈/勇”从“力甬”,力涌也,强调的是“力气大”。
“恿”从“心甬”,心通也,强调的是“心气大”。
西汉以后,因为常用“勇”通假指代“㦷、恿、勈”,所以造成了对先秦典籍中的相关内容的误解。
三、关于“知耻近乎勇”
传世的典籍记载的是“知耻近乎勇”,但根据许慎“古文勇从心”的说法,
我认为应修正为“知耻近乎恿”。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对“耻”进行了解读,认为“耻”最初是从“心辰”的,其本义是“(使)心见光”。
“(使)心见光”又分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
1.主动一一修心以明心。
礼义廉耻之“耻”就是此义。
2.被动一一受讦而蒙羞。
耻辱之“耻”就是此义。
而
“恿”是“心通”,内心通达一一心胸宽阔,光明磊落。
所以,
“知耻近乎恿”应解读为:
知道自己内心的阴暗(私欲),主动修心以明心(净化心灵),那么就会越来越接近“恿”(内心通达)了。
“知耻而后恿”应解读为:
知道自己内心的阴暗(私欲),主动修心以明心(净化心灵),然后就会变得“恿”(内心通达)。
这是十月最后一扯。
本文原创,欢迎转载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