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今天2001年2月8日, 民国四大家族的陈立夫逝世于台湾
历史今天2001年2月8日, 民国四大家族的陈立夫逝世于台湾
(万象历史特约作者:一一)
陈立夫(1900年8月21日-2001年2月8日),名祖燕,字立夫,浙江省吴兴人。父亲陈其业,哥哥陈果夫。陈立夫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因其二叔陈其美是蒋介石结义兄弟而得到蒋信任,曾任蒋介石机要秘书。因为掌管国民党党务机构,当时有“蒋家天下陈家党”之称。
抗战爆发后,陈立夫出任教育部长,他主持大学内迁,设立了后来培养出多名诺贝尔奖得主的西南联合大学,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国民政府迁台后,陈立夫移居美国,在美国过着远离政治的生活。1969年,陈立夫回台定居。晚年竭力推动海峡两岸的交流,他提出“中国文化统一论”,在两岸都得到积极回应,也因此当选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的名誉会长。2001年2月8日,逝世于台湾台中,享年101岁。
(陈立夫和蒋经国 )
早年生活
1900年8月21日,陈立夫生于浙江湖州府。1917年,陈立夫以上海第5名的成绩考入天津北洋大学学工矿,毕业后赴美留学。1924年,他取得美国匹兹堡大学冶矿硕士,在史克兰敦当了8个月的实习矿工后回国。
陈立夫27岁即出任蒋中正的机要秘书,深得信任。29岁任中央党部秘书长,是国民党史上最年轻的中央党部秘书长,负责人事及组织工作。1931年,31岁的陈立夫任国民党党内安全特务机构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组织部调查科下面有三个组:第一组组长是徐恩曾,第二组组长是戴笠,第三组组长为丁默邨。后来一组、二组分别发展壮大成中统局和军统局,丁默邨的三组被撤销,导致丁默邨投靠汪精卫,而作家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色戒》,就被认为是在讲述丁默邨投靠汪精卫后的故事。
陈立夫在中国医学的维护与转型中,也扮演过重要角色。1920年代,中国鼠疫、疟疾等传染病肆虐,中医被西医压制,甚至要被强硬取缔。陈立夫和陈果夫挺身而出,与胡汉民等学者在1930年召开“国医馆筹备大会”,要“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医学术”。陈立夫被推为理事长,后来这一天,也成为国医节。当时中医已要被废除,可以说中医是由二陈出面所拯救留下的。
(陈立夫青年照)
教育部长
1938年,抗战爆发后,陈立夫任教育部长。陈任部长后的首要工作就是主持大学内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南开大学三校最初迁往长沙,合并设立长沙临时大学,后来迁往蒙自和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西南联大后来也创造了中国教育史的一个奇迹,诺贝尔奖金得主杨振宁、李政道二位当时就是西南联大学生。
陈立夫坚持教育是百年大计,他在任教育部部长时创立了大学全国统一招生制度、全国各级教育、师范教育培训制度和教师退休金制度以及教师节等制度。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陈立夫还给英美等十来所名校大学生提供奖学金,奖励外国青年研究中国的语文、历史和文化,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这一奖学金专案从1944年延续到1948年度国民党将要溃败前夕。享受过这一奖学金的学生中,出现了不少汉学家,其中如耶鲁大学的名教授吴克 (Prof. Richard L. Wallker)、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副校长的狄百瑞(Prof.W.T.Debary) 等。
(1941年2月时任教育部长的陈立夫在重庆 )
远走美国
1947年,陈立夫当上了《时代》杂志封面人物。1948年,陈立夫曾受命到美国为杜威助选,结果杜威落选,因而开罪上台的杜鲁门总统。
中华民国搬迁台湾后,蒋介石面临空前的压力,在受到陈诚军权逼迫同时要整顿在台势力。陈立夫为巩固蒋介石政权自愿离开政坛,1950年8月,陈立夫带全家离开台湾出国,定居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小镇,开始了远离政治的生活。1951年,陈果夫在台湾去世,陈立夫也没有回台奔丧。
陈立夫在美国十八年,过了一段清苦的岁月。他以经营农场养鸡为生,他还制作皮蛋、辣椒酱、粽子出售,在唐人街华人中小有名气。
(1947年5月26日 时代杂志封面人物陈立夫 )
回到台湾
陈诚去世后,陈立夫于1969年回台湾,接受蒋介石所授总统府资政身份,以推进文化复兴运动。陈立夫在台中市中国医药学院担任董事长,在当时中医不被相信以及被打压的情况下极力推崇中医,因此有“中医保镖"的称号。他还主持翻译了英国人李约瑟《中国之科技与文明》等书。
陈立夫对两岸和平共处以及推进两岸统一做过许多努力与建议,1988年7月14日,他联合34名“评议委员”,提出了“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后来陈立夫与梁肃戎联署提交《国共第三次合作,共议和平统一案》,国统会就是根据该提案设置。
陈立夫于2001年2月8日晚8时50分左右在医院的加护病房逝世,走过跨越三个世纪的人生,享寿101岁。
(晚年陈立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