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张公瑾是怎样的?与演义小说中有何不同?
历史上真实的张公瑾是怎样的?与演义小说中有何不同?
张公谨(594年-632年),字弘慎,汉族,魏州繁水人,唐朝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隋唐演义当中,张公瑾是单雄信的结义兄弟,祖上是北京顺义那边的一个豪强。后来到了张公瑾这一代,张公瑾去了幽州王罗艺手底下做将军,后来跟着罗成一起投降了唐朝,还参加了玄武门事变。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版本,说张公瑾是罗艺麾下的将军,后来去给秦琼他妈拜寿,在贾家楼和一群英雄好汉结义,然后大家一起投了瓦岗军。瓦岗军战败后,张公瑾又跟随李密一起投降了唐朝,最后在薛仁贵征东的时候,死在了盖苏文的飞刀之下。
张公瑾这个人物,可能对演义小说比较熟悉的朋友,会稍微熟悉一些。但即便是在演义小说里面,他也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角色,所以经常会被大家忽略。
但实际上,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历史上真实的张公瑾,和演义小说里面的那个形象,完全是截然不同的。更有意思的是,张公瑾后来有一个曾孙,名气要比他大得多,就是历史上那个著名的唐朝僧人一行!
历史上真实的张公瑾,不是北京顺义人,而是河南濮阳人。张家也不是什么北京地区的豪强家族,而是世代为官。张公瑾的曾祖,在北魏的时候还做过侍中,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宰相。
但是后来,因为时代变迁,中间经过了好几次改朝换代,所以张家也有所没落。
另外,多说一句,张公瑾出生于公元594年,他只比罗艺小六岁。因为张家一直都在河南这边生活,所以张公瑾也从来没有去罗艺麾下做过官。至少在隋朝的时候,俩人是根本不认识的。
因为家世比较好,所以张公瑾成年之后,就直接入仕做官了。但无奈的是,张公瑾开始做官的时候,恰好赶上隋末农民起义。当时各地的农民起义,已经闹得很凶了。再加上张公瑾的家乡又是在河南,入仕之后也是在河南做官。而隋朝末年的时候,整个天下就数这地方的农民军闹得最狠。所以,张公瑾当官的难度,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就在张公瑾入仕的同时,在河南这边的众多农民军当中,以李密和翟让为首的瓦岗军,开始崛起,继而横扫整个河南,成为隋末最强大的农民军势力。再之后,隋炀帝为了灭掉瓦岗军,派王世充进驻洛阳,和瓦岗军展开了死战,结果却被瓦岗军击败。王世充被击败后,大半个河南已经完全落入了瓦岗军的控制之中。所以,张公瑾所在的开封地区,当时也落入到了瓦岗军的手里。
但是,就在这之后不久,杨广就被杀了,麾下大军都被宇文化及接管。然后,宇文化及要率军返回关中,所以就和瓦岗军又大战了一场。这场战斗后,宇文化及被瓦岗军打垮,但瓦岗军自身也是损失惨重。而后,恢复实力的王世充,再度来袭,一战打垮了瓦岗军的主力。
瓦岗军战败后,作为瓦岗军领袖的李密,直接逃往关中,希望依靠关中李渊的势力,东山再起。但李渊是何等老谋深算,非但没有上当,反倒是把李密的假投降,变成了真投降。最终,瓦岗军全部投降了李渊。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在短短不到一年之内发生的。当时张公瑾正在河南鄢陵这边,做一州长史。类比现在的官位,大概相当于市委秘书长。短短一年之内,鄢陵乃至整个开封,多次易主。先是归王世充控制,然后又被瓦岗军控制,接下来瓦岗军又整体投降了唐朝。如此快的变化,瓦岗军也没来得及对当地的领导班子进行撤换。这就导致瓦岗军投降的时候,张公瑾还是这地方的官员。
这个时候,张公瑾和当地的刺史大人崔枢,琢磨了一下,觉得还是直接投降李渊比较好。毕竟,当时整个瓦岗军名义上都投降了李渊,他们随大家一起,也无可厚非。至于王世充,这个人不是什么好人,而且也不是什么明主,李渊显然比王世充更值得投靠。
所以,武德元年,25岁的张公瑾,正式投降了唐朝。
但是,投降唐朝之后,张公瑾的位置却有些尴尬了。
首先,张公瑾是典型的投降官员,这种官员正常情况下,想升官是很难的,而且很容易被人当炮灰。其次,张家是典型的山东士族,而李唐王朝是依托关陇士族起家的。这就导致张公瑾投降之后,在上层缺乏靠山。
另外,最关键的是,瓦岗军投靠唐朝的时候,王世充在洛阳还有很强大的势力,瓦岗军原属地盘的周围,也有很多强敌。再加上在这之后,唐朝的主力又被调去西边,去应付西边的薛举,以及山西的刘武周,无暇东进。所以后来,瓦岗军的这部分地盘,就处于强敌环伺的处境,被周围的邻居们渐渐吃光了。
如此一来,作为当地官员的张公瑾,既没有功劳,也没有苦劳,而且还要被小心当成炮灰,日子可就难过了。就连他的老大,那位刺史大人崔枢,同样也是如此。最惨的时候,武德四年,徐元朗反叛,围攻河南虞城。当时唐朝在这边的兵力本就有限,高层又处于一种诡异的斗争状态当中,搞得河南战场十分被动。
所以当时的张公瑾与崔枢,就被派去收虞城,手底下只有一百多个当地豪强家族的。要不是这俩人确实有点能耐,再加上那些豪强家族为了保护自家的孩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最后艰难守住了虞城。恐怕张公瑾在这一战当中,早就玩完了。
在这一战之后,又过了不久之后,随着李家彻底平定山东,北方算是彻底稳定了下来,再也没什么大仗了。而经过这几年的苦战之后,张公瑾也意识到,不能再继续这样下去。再这么打下去,自己肯定是免不了被当成炮灰的命运。
最好的法子,就是在高层找一条足够粗的大腿去抱。
但问题是,要抱哪条大腿呢?
经过一番寻找之后,张公瑾最后将目光投向了当时的秦王李世民。此时的李世民,地位足够高,军功显赫,大腿显然足够粗。但同时,李世民又面临着争储的问题,麾下急需人才。这个时候去投靠李世民,显然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于是,张公瑾便找了关系,通过徐茂公和尉迟恭等人的介绍,见到了李世民,表达了自己的投靠之心。双方谈了一次之后,李世民发现,张公瑾的回答让他很满意,而且这个人之前的几次战绩,也确实是勇武过人,所以便直接收下了他。
从这时候开始,张公瑾开始追随李世民。
此后的几年里,张公瑾一直都在李世民麾下任职,并且坚定冲在第一线,成了李世民最好的一柄刀,渐渐得到了李世民的信任。几年之后,到了武德九年,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前犹豫不决的时候,张公瑾坚决主战。甚至在李世民进行占卜,为此事预测吉凶的时候,直接冲进屋去,将占卜用的龟壳丢在地上,坚决主战。
在张公瑾和其他人的主张下,李世民最终还是决定,发动玄武门事变。玄武门事变的时候,张公瑾拼命冲杀,而且在关键时刻,关上了玄武门的大门,挡住了前来增援的东宫护卫,立下了大功。
张公瑾这一辈子,做了很多很多事情,可他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亲手关上了那道门。
这道门的关闭,不但彻底决定了历史,决定了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当中的胜利,同时也让张公瑾的仕途,变得豁然开朗起来。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论功行赏。有着关门之功的张公瑾,直接被提拔为左武侯将军。数月之后,出任代州都督。此后的几年里,张公瑾一直在地方上任职,政绩表现得还算不错。唯一值得一说的,是三年之后,张公瑾主动上书,主张讨伐突厥。这事虽然载入了史册,但从当时的时局来看,李世民早就有这个意思。张公瑾的这次上书,只能算是一个由头,并不能算是原因。
以张公瑾的身份来说,凭借着‘关门’的功劳,就算他能力再差,李世民也肯定会将他提拔上去,重点培养。而且,张公瑾十分年轻,未来的前途显然是一片光明。然而遗憾的是,贞观六年,张公瑾忽然得了一场急病,病逝于任上,死时仅仅只有三十九岁。
张公瑾死后,李世民追封其为郯国公。后来评定凌烟阁功臣榜的时候,更是将张公瑾排在了第十八位,比程咬金、徐茂公以及秦琼等人更高。这足以证明,在李世民心里,张公瑾是什么样的价值。
张公瑾的故事,到这里就已经结束了。但是张家的故事,到这里却只是一个开始。因为张公瑾死得比较早,所以留下了几个年幼的儿子。李世民念在张公瑾生前有功,对张公瑾的这几个儿子,全都重点培养。张公瑾的三儿子张大安,后来更是成了唐朝的宰相。
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张大安任宰相时,支持太子,反对武则天,引来武则天对张家的报复。所以在张大安之后,张家就开始衰败下去了。
而张家衰败之后,张家的子孙为了躲避武则天的纠缠,开始纷纷各寻出路。其中有一个名叫张遂,论辈分得管张公瑾叫太爷爷。这个张遂为了避祸,干脆直接出家为僧,法号一行!
相比张公瑾,一行和尚在历史上的名气,那可就要大太多了。
一行和尚虽然没能在权势上取得什么成就,但是在天文学领域,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行和尚不但制定了一套名叫《大衍历》的历法,作为后面整个唐朝的历法,而且还制造了水运浑天仪和黄道游仪,这在中国古代的科学史上,具有相当大的意义。
另外,一行在佛教内部的贡献,也是极为巨大的。一行和尚翻译了很多印度经文,最后成了密宗一脉的领袖。后来恰逢日本来中国取经,密宗也就此传入日本,成了日本最主要的一个佛学流派。
所有的这一切,其实都源自于玄武门事变的时候,张公瑾的那次关门事件。
回顾张公瑾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相比唐初其他著名的功臣,张公瑾所做的最大的贡献,其实就是玄武门事变的时候,亲手关闭了玄武门。而这次关门,也直接导致张家后来四代人的兴衰欺负,实在是令人唏嘘。
中国古代有句老话,叫做‘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这句话在张家身上,真的是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也确实很值得我们去深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