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道理(苏代用此轻松化解燕国的危机)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道理(苏代用此轻松化解燕国的危机)
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寓言,轻松化解燕国的危机。
大自然的竞争无处不在,为了生存,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战乱不断,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
而某国一直以来都热衷于挑起动乱,常常“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毕竟这是他们发家致富的秘籍,可是人生是无常的,谁才是笑到最后的赢家,还是个未知数。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出自《战国策·燕策二》,本来是指鹬和蚌互相争斗。相持不下,最后双双被渔翁捕获。后来用来比喻双方斗争,相持不下,导致两败俱伤,第三方从中获利。
战国中期,齐国和秦国两大强国东西对峙,燕国相对弱小,却与齐国是近邻。
这让燕国国君坐立不安,生怕那一天被齐国吞并。
公元前301年齐宣王领了盒饭,齐湣王即位,连年征战,国力消耗巨大。
公元前284年,雄心勃勃的燕昭王任命名将乐毅为统帅,联合秦、赵、韩、魏等国,组成五国联军共同攻打齐国。
骄傲自大的齐湣王压根儿没有把五国联军放在眼里,等到五国联军攻入齐国,齐湣王才匆忙任命触子为将,率领全国的主力部队渡过济水,抵抗敌人。
双方主力在济水以西(今山东高唐、聊城一带)的地方展开决战。
齐国军队由于连年征战,早已士气低落,无心应战,再加上又是仓促出战,将士离心。
齐湣王为了迫使将士们死战,以挖祖坟、行杀戮相威胁,结果适得其反,将士们更是意志消沉,战斗还没有开始就溃败了,将士们纷纷落荒而逃。
乐毅一鼓作气,一连攻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全部收入燕国的版图。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济西之战。
也是天公捉弄人,眼看齐国还剩三座城池没有被攻下,在这紧要关头,燕昭王突然死了。
燕昭王死后,燕惠王即位。
这个时候,齐国用了反间计,燕惠王开始怀疑乐毅,就任命骑劫代替乐毅为将,乐毅一气之下投奔了赵国,赵国封乐毅为“望诸君”。
不久之后,齐湣王被赵国派来的淖齿杀死。
公元前283年,齐国的大臣王孙贾等人杀死淖齿,齐襄王即位,任命田单为将,死守莒城。田单用计欺骗骑劫,燕军惨败,齐国收复失去的七十余座城池,历史上称为即墨之战。
这个时候,燕惠王才悔不当初,派人到赵国给乐毅认错,希望乐毅不计前嫌,继续为燕国效力,被乐毅婉言拒绝了。
燕惠王整日茶饭不思,食之无味,生怕赵国用乐毅讨伐燕国,赵国正好有这个打算。
这时,苏代自告奋勇到赵国游说。
苏代见到赵惠文王后说道:“大王万福,燕国使者苏代今天千里迢迢赶过来,路过易水的时候,看见一件搞笑的事情,不知道大王有没有兴趣听一听。”
赵惠文王顿时来了兴趣:“说来听听!”
苏代接着说道:“今天天气不错,阳光明媚。易水中有一只河蚌跑出来晒太阳,惬意地享受着‘阳光、沙滩、海浪’。
不巧的是,一只鹬鸟也在闲逛,它已经三天没有吃饭了,看见肥美的蚌肉,它迫不及待地把嘴伸过去就开始啄。河蚌一见大事不妙,马上合拢蚌壳,夹住了鹬鸟的嘴。谁也舍不得松开。
鹬鸟就对河蚌说:‘松开,你如果不松开,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不出三天,保证干死你!’
河蚌也不示弱:‘好呀!你先放口!我已经夹住你的嘴了,你今天吃不到我,明天吃不到我,三天不吃饭,一定活活饿死。’”
就这样鹬鸟和河蚌在河岸边相持不下,谁也不想退让一步,时间一久,河蚌口干了,鹬鸟的腿也麻了,依然互相纠缠着不放。
刚好有一位渔翁路过,毫不费力地把它们全捉住了。
见赵王陷入了沉思,苏代趁热打铁说道:“如果赵国去讨伐燕国,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不下。到时候就会便宜了强大的秦国。”
赵惠文王也不是吃素的,马上就明白了道理,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就这样,苏代用一则寓言故事,轻松化解了燕国危机,拯救了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