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之初魏国实力远超于秦国 魏国为何没有灭掉秦国
战国之初魏国实力远超于秦国 魏国为何没有灭掉秦国
还不知道:魏国和秦国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战国初期,魏国国力远超秦国,为何不先灭了秦国免除后顾之忧?
魏国作为战国初期的霸主,国力远超秦国,并且长时间压制秦国,为何不直接灭了秦国,彻底免除后顾之忧呢?
在战国初期,魏国本意是要攻灭秦国的,最后未能灭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魏武侯的猜疑和贪婪。
在魏文侯时期,魏国已经吞并了秦国的河西之地,秦国被迫只能退守洛水以西。秦国为了能从魏国手中夺回河西之地,多次进攻魏国的西河郡(原秦国河西之地),但都以失败告终。秦惠公继位后,再次调集五十万大军进攻西河郡,意图夺回河西地区,但未能如愿。
五十万秦军被魏将吴起率领的五万魏武卒在阴晋一举击溃,秦国遭此大败后,再也无力抵抗三晋的攻势,之后吴起率军继续想秦国腹地推进,眼看秦国就要被魏国灭国。然而接下来所发生的两件事让秦国压力大减,从而避免了被魏国灭亡的结果。
魏武侯因听信谗言,开始怀疑吴起,导致吴起离开了魏国,转而投奔了楚国,秦国因此得到喘息;同时魏武侯又开始插手赵国朝政,并派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导致两国反目,开始窝里斗,三晋联盟因此瓦解,秦国所面临的压力大减,短时间内不会有灭国风险。
因为魏国想要再次发动大规模的扩张战争,就不得不考虑赵国会不会乘虚而入,加上魏武侯之前长达十几年的对外征战,已经结仇于诸侯,失去赵国这个盟友之后,魏国已经落入四面受敌的窘境,能保住之前攻占秦国的河西地区就不错了,哪还有精力去消灭秦国呢?
魏文侯侵吞秦国河西之地,窥视关中
三家分晋后,原晋国魏氏家族成为诸侯,晋国魏氏领袖魏斯成为魏国第一任君主,即魏文侯。
不过魏国虽然立国,但地处中原腹地,周边大国林立,东面是齐国,西面是秦国,南面是韩国、楚国,北面是赵国,属于四战之地。魏国在地利上处于劣势,面对这种忧患的处境,雄心勃勃的魏文侯将主要精力用在内修之上,于是重用卫人李悝,在国内进行变法改革,成为战国七雄中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
魏国经过李悝变法后,在农业生产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变得富足;在军事方面确立了武卒制度,实行精兵战略,因此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魏武卒),这支军队的强悍程度是当时任何军队都无法比拟的,魏国因此变得富强,而李悝变法也成为各诸侯国进行变法图强的内容范本。
魏国完成内修后,便决定向外发展,但离魏国最近的便是韩国和赵国,魏文侯认为,韩赵魏三家如果内斗只有两败俱伤,便与赵国和韩国达成共识,放弃内斗,各自发展。由于赵国在北,韩国在南,东边的齐国田氏又和三晋交好,于是魏文侯决定向西发展,攻打秦国。
《史记·魏世家》记载:“魏文侯六年,城少梁。十三年,使子击围繁、庞,出其民。十六年,伐秦,筑临晋元里。”
在公元前419年,魏军西渡黄河,在秦国少梁筑城(战略地位异常重要,为兵家必争之地),以此作为进攻秦国的军事据点。经过几年时间的准备,魏文侯决定对秦国发起进攻,围攻繁、庞两地,不过由于秦国在黄河沿岸修筑了防御工事,加上秦军拼死阻止魏军西进,两军便一直僵持在河西地区。
《史记》记载:“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这时卫国人吴起听闻魏国文侯贤明,便离开了鲁国,投奔魏国,在魏相翟璜和李悝的推荐下,吴起被魏文侯任命为攻秦主将。吴起上任后,河西之地的僵局很快便被打破。吴起率领魏军冲破秦军西河防线,连战连胜,先后攻克了秦国临晋、元里等五座城池,并在临晋、元里筑城。
之后吴起再次率军攻打秦国,一直攻到秦国关中平原(也称渭河平原)的咽喉要地郑县。随后吴起率领渡过黄河的魏军对秦国建立在河西地区的军事据点进行清除,最终魏国完全占据了秦国的河西之地,设立西河郡,吴起被魏文侯任命为西河地区的长官,抗拒秦国。
不久后,魏国又攻占了秦国的函谷关。秦国被迫只能退守北洛水以西,在洛水西岸修筑防御工事(秦东长城),加强防御。秦国失去河西之地后,不仅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也无法与中原沟通交流,此后秦国多次进攻西河郡,但都以失败告终,一直到吴起离开魏国前,秦国从未有机会夺回河西失地。
《史记·魏世家》记载:“三十二年,败秦于注。三十八年,伐秦,败我武下,得其将识。是岁,文侯卒,子击立,是为武侯。”
魏国在西取秦国河西之地的同时,还向北攻灭了中山国,又集结三晋联军攻打齐国,因此获得了大片疆土,魏国成为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而魏文侯也并没有放弃继续攻打秦国,一直到去世时,魏国依然还在攻打秦国。
不过战国七雄势力犬牙交错,魏国旁边还有赵、韩两个强邻,魏文侯也不敢倾全国之兵去攻打秦国,因此在魏文侯时期,魏国并没能灭了秦国。
魏武侯过分贪婪,四面树敌,失去灭秦良机
魏武侯(魏文侯之子)继位后,并未继续攻打秦国,当时赵敬侯初立,其堂兄弟(赵武公之子)赵朔作乱,失败后逃到魏国寻求魏武侯帮助,贪婪的魏武侯开始插手赵国朝政,出兵协助赵朔袭击赵国邯郸,未能取胜,魏、赵联盟关系逐渐破裂。
《史记·魏世家》记载:“魏武侯七年,伐齐,至桑丘。九年,使吴起伐齐,至灵丘。”
之后魏武侯决定攻打齐国,在公元前389年(魏武侯继位七年),魏军进攻齐国。秦惠公乘魏国国内空虚之际,调集五十万大军进攻西河郡,准备夺回河西失地,结果却被吴起率领五万魏武卒大败于阴晋,数十万秦军被五万魏武卒反复多次击穿军阵,最终大败而逃。
《史记》记载:“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此时魏国正在对齐国用兵,一时间并没有攻打秦国,等吴起攻至齐国灵丘,准备接着攻打秦国时,却被魏相公叔座设计,因为他畏忌吴起,从而魏武侯开始怀疑吴起,不再信任他,吴起为了避免灾祸,便去了楚国。加上魏国和赵国反目成仇,三晋联盟被瓦解。
《史记·魏世家》记载:“魏武侯十三年,秦献公县栎阳。十五年,败赵北蔺。十六年,伐楚,取鲁阳。”
由于魏武侯错误的决定,以及吴起去了楚国,魏国已经失去灭秦良机。此时秦献公已经继位,并将国都从雍城迁到了更东边栎阳,为的就是方便同魏国作战,收复河西失地。这时赵国正在攻打魏国的附属国卫国,于是开始出兵攻打赵国,夺取赵国河东大片土地,因楚国出兵协助赵国,次年魏国又开始攻打楚国。
此时的魏国处于四面树敌的情况,魏武侯已经将周边的诸侯大国都得罪了遍,和西边的秦国属于世仇、与北边的赵国反目成仇,又出兵攻打过东边的齐国和南边的楚国。面对这种多线作战的困扰,魏武侯已经无法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扩张战争,正是他犯下不少战略性的错误,直到去世也没能攻灭秦国,或者说魏武侯就没把秦国当回事。
魏武侯去世后,由于没有指定继承人,导致两个儿子争夺君位,导致国内大乱,为此引来韩国和赵国干涉,两国联军乘机大举攻打魏国,包围了魏都安邑(浊泽之战),后来因为韩国和赵国意见不合,最终撤兵,因此魏惠王得以活了下来,不过三晋联盟基本上彻底瓦解,次年魏惠王便对两国发起了反攻。
《史记》记载:“与魏晋战少梁,虏其将公孙痤。”
此时秦献公已经对秦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秦国国力有所上升,于是秦献公开始进攻魏国,与魏战于少梁,俘虏了魏主将公孙座,夺回了庞城。但魏国却无暇东顾,因为魏武侯时期对外征战结怨于诸侯,虽然魏惠王后来又向秦国夺回了河西之地,但这时魏国的国力已经不如从前,之后经过马陵之战,实力大为削弱,再也无力攻灭逐渐强大的起来的秦国。
结语:
魏国在战国初期一度凌驾于诸侯列国之上,是当时的中原霸主,但在种种原因相互作用下,魏国最终与灭亡秦国的机会失之交臂。虽然在魏文侯时期,魏国攻占了秦国的河西之地,从根本上削弱了秦国,但由于魏武侯在位时做了不少错误的战略性决定,不仅错失灭秦良机,还结仇于诸侯。
到了魏惠王时代,在周边诸侯大国的夹击中,国力衰竭,经过桂陵和马陵两战后,魏国彻底走向了没落,从此一蹶不振。不过处于地利劣势的魏国能在战国时代一鸣惊人,还是十分让人钦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