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唐朝的灭亡与藩镇割据有何关系?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唐朝的灭亡与藩镇割据有何关系?真相是什么?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藩镇割据”是造成唐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之一。但其实,如果没有藩镇存在,唐王朝其实很难延续那么长时间。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一直有一个矛盾,就是南北矛盾。南方的中原国家与北方的部落一直是敌人。北方的部落一再要往南方打,抄掠南方的粮食、茶叶、布匹等各种日常用品。而南方的中原国家又会反对这种侵略,甚至主动发起战争,把北方部落往更远的地方追击。
这种矛盾造成南北的巨大对抗。在秦汉三国的时候,南方中原国家对北方部落还是一种压倒性的优势。不过从两晋开始,随着中原王朝的失控,北方部落大量的内迁。而且在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这些内迁的北方部落,相互作用,攻击及融合,实际上已经让北方的部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中原的国家,已经不可能像秦汉那样,对北方的部落形成压倒性优势了。
隋唐建立以后,吸取了两晋失败的教训,不敢再分封同姓诸侯王,不敢让同姓诸侯王们掌兵权,害怕造成西晋“八王之乱”那样的悲剧。
不敢把兵权给诸侯王们,因此只能把兵权交给各地的藩镇。
有人可能会说,为什么不把兵权收回来呢?明清时期,各地的官员不是没有兵权吗?
这话问得好,明清时期,地方官员确实不用掌兵权。因为当时南北矛盾已经不尖锐了。明朝的时候,北方基本上只有蒙古族,而蒙古族已经不能形成比较大的威胁。虽然后来明朝最终被重新崛起的后金给打进关来。但是,主要还是得力于农民起义。如果没有农民起义,满清是很难有更好的发展的。
清朝的时候(尤其是清朝前期和中期),南北对抗的矛盾,则变得更加小。可以说,清朝算得上是真正的民族大统一。
总之,由于明清时期,北方部落非常弱势,因此地方的官员不需要掌兵,不需要建立藩镇。
但是唐朝不一样。唐朝虽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是北方的形势太复杂。突厥、回纥(回鹘)、靺鞨、柔然、契丹等等,真的是太多太多。不只是北方的少数民族部落太多,西边及西南有吐蕃、南诏,东边及东北有高句丽、日本等各种威胁唐王朝的民族及部落。
有的说,唐朝的衰败,是从唐玄宗开始的。因为他好大喜功,喜好开疆拓土,对周边民族各种打击,从而纵容安禄山这样的藩镇做大,最后安禄山造反,引发了全国性的大动乱。
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完全有道理。为什么这么说呢?事实上,我们必须认定一个事实,北方的部落,总是在不断地往中原渗透。当他们力量还不够强大的时候,会依附唐朝。但是一旦他们打败了周边的敌人,发展起来了,形成了一个比较强大的民族,他们就会往中原打。没有任何一个北方游牧民族不是这样的发展过程。
在初唐的时候,唐朝对付北方部落,一般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和亲,另一种是挑唆他们互相争夺。但是发展到盛唐,国家的综合国力起来以后,唐玄宗就有野心了,他想像汉武帝那样,让中原国家重新确立对北方民族的压倒性优势,所以就让藩镇发展起来。而他则由于贪玩怠政,因此造成“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之后,中央政权对地方上的控制力已经非常弱小了。对边关的控制力就非常弱小了。也就是说,实际上唐朝朝廷已经不具备打击周边少数民族的能力。
但是,我们看到,唐朝朝廷不具备这种能力,而唐朝的边防竟然不是非常差,至少没有出现两晋及两宋那样被北方吊打的局面。为什么呢?关键的原因,就是有藩镇的存在。
由于藩镇掌控着兵权,又不听中央的指挥。因此,当遇到外族入侵的时候,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必然要拼命地打。这样一来,其实藩镇们也就确保了唐朝不受外族的入侵。
不过,到了晚唐的时候,这种情况就发生了改变,农民起义如同点了一把火,各个藩镇之间想要争夺地盘,就打了起来。而这种互相的打仗,最终也打破了藩镇的平衡,造成了力量的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