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酒家何处有是什么节日的诗(杜牧《清明》表达的意思)
借问酒家何处有是什么节日的诗(杜牧《清明》表达的意思)
杜牧的这首《清明》几乎人人读过,但是你读到了什么呢?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所以在这个节气,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杜牧的《清明》一诗,以简洁的语言,既写出了这个节气的物候特征,也表现了人文情怀。更重要的是,起承转让合的结构方式表现得很明显。
首句以“雨纷纷”三个字点明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
“纷纷”之雨,一定不是大雨,而是细雨。细雨纷纷,有别于夏天的倾盆暴雨,也有别于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雨纷纷”三字,抓住了清明时节的节候特征,营造出一种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次句写“路上行人”, “行人”, 不是游春逛景的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这些人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呢?诗人以简短的三个字“欲断魂”来描述。在诗歌里,“魂”多半是指精神、情绪方面的细腻感受。
“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又难以言表的内心深处的情绪,比如深切怀念、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
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畅叙亲情;或扫墓祭奠,怀念先祖……在这个时节孤身行路,难免触景伤怀,再加上细雨纷纷,更给行人增添了愁绪。
前二句交代了情境,后两句描写一个细节,展示了一个特写镜头:
“路上行人欲断魂”,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寻找一个小酒店,歇脚,避雨,小饮几杯,解解料峭中的春寒,暖暖淋湿了的衣服,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借问酒家何处是?”
第四句交待“酒家何处”的答案:“杏花村”,诗人以“牧童遥指”一个动作引出答案,简洁明了,画面感很强。
“遥”字本意是远,但“牧童遥指”给读者的感觉并不是十分遥远,我们顺着牧童的手指,似乎依稀可以看见不远不近的那边,正飘荡着酒旗呢。
前方,一定有个美丽的地方 “杏花村”,杏花深处,一定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诗到此处,戛然而止,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赶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家,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
古人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
这首小诗,文字浅显通俗,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无穷。
四句诗,尤其讲究“起承转合”:首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次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
第三句是“转”,既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又提出新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带出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