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除秋风五丈原之外最让人痛心的文臣之死,你懂荀彧之死吗?
泪目!除秋风五丈原之外最让人痛心的文臣之死,你懂荀彧之死吗?
前言:其实从专业的角度来说,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其实两个概念。真正意义的三国时代的开启坐标点应该是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因为这个时候才正式宣布汉王朝的物理死亡。但其实汉王朝的生物学死亡要早得多。汉末大乱之后,汉朝皇帝的体面和尊严就已经慢慢被蹂躏得不成人样了。可好歹也好死不如赖活地拖了那么多年,直到公元212年,有一个因为名字比较拗口而被很多人戏称为“苟或”的人死了,汉王朝即基本上被宣布彻底死亡了。今天,怀着沉重的心情,花费巨大的笔墨来和大家讨论一下“荀彧之死”,看看这件事究竟多么重要而又深远的历史影响和意义,对我们理解汉末那段历史有多大的帮助和启发?
曹操逼死荀彧的大致过程
公元211年,曹操曹老板逼反了韩遂、马超等占据关中的凉州军阀,其根本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再立新功来给自己加官进爵,可曹老板已经是群臣之首的丞相了,他再加官进爵的目标是什么?这就不言而喻了。
212年正月,击败韩遂和马超之后,曹操放弃了他一开始那进攻汉中的战前口号,而是志得意满地回到了邺城。随后,汉献帝不无意外地特批曹操“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股票市场波动对股票投资者有哪些启示 把握机会与风险并存”
但早就“欲火焚烧”的曹老板显然不会满足于此,不久,他就开始密谋“进爵国公,加九锡”的事情了。德国队董昭这些小马仔摇旗呐喊的理由正是曹操收复关中的功劳。
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
加九锡,这在国家政治中意味着什么,这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其他人的意见,曹操其实心里并不是太在意,毕竟他们的分量不够。但是,有一个人的意见他必须要在意,那就是荀彧的意见。因为荀彧一直是曹操集团的二哥,况且这么多年,曹操能打下这么大一分家产,军功章中有荀二哥的一半。人家的威望、能力、功劳、人脉都摆在那里,曹老板不重视也不行。
但是,曹操这次试探性的出轨一如既往地在荀彧那里没通过。为什么是一如既往呢?因为八年前即公元204年,曹操拿下邺城领冀州牧的时候,曹操就想打着“复古置九州”的名号扩大冀州地盘了,这事被荀彧摁下了。荀彧的理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事得等天下大定后再说。托雷斯当时的曹操翅膀还不够硬,不光没有打反口,还主动给荀彧写感谢信,说自己就喜欢听这种大实话,就喜欢这种能让自己保持清醒的泼冷水,衷心感谢荀二哥。
愿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后修复旧京,南临荆州,责贡之不入,则天下咸知公意,人人自安。天下大定,乃议古制,此社稷长久之利也
但是,后来随着曹操的实力越来越强,他内心的欲望越来越难以遏制,他不断全方位地讨好荀彧。比如204年第一波封侯时,荀彧得封万岁亭侯,封邑千户,为群臣之首,曹操还将闺女嫁给了荀彧长子荀惲;又比如207年再论功大行赏时,曹操又给这几年没啥战功的荀彧加封千户;再比如,曹操曾先后十多次要让荀彧进位三公,但荀彧就是不同意。
曹操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自然是集团一把手想拉拢与自己有点隔阂的二把手,然后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奈何荀彧油盐不进,渐渐和曹操划清界限,并用尚书令这个关键岗位和曹操的个人“进步”做周旋。
这次,在曹操提出要称公加九锡后,荀彧第一时间就表达了他的反对意见:你打的是大汉的旗号,吃的是大汉这口饭,要注意体面、注意吃相,不要太过分。
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表态不同意之后,像钟繇等很多被荀彧举荐入仕的朝中大佬还有荀彧的那些颍川老乡,根本就不敢瞎表态,很多都保持沉默了。大哥和二哥闹意见,咱们敢瞎掺和吗?
这就让曹老板心里很不痛快,我都准备要脱裤子了,你居然跟我来“扫黄打黑”这一招?你以为我这么急冲冲地去逼反关中然后再冒死收复关中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有理由彻底放飞自我吗?
但是,欲火攻心的曹操也没有大发雷霆,毕竟荀二哥的面子明面上还是要照顾的。
但到了这年10月份,曹操突然宣布要去南下打孙权,即发动了濡须之战。曹操这次出征,没有按照惯例地把荀二哥留在家里坐镇,而是反常地带着他一起上路了。
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
荀彧随军出征之后没多久,就神秘地突然死亡了。倩女幽魂灵兽化生攻略(倩女幽魂化生技巧)
关于荀彧之死,一直有两种说法,分别是来自《三国志》和《魏氏春秋》。《三国志》中记载是:彧疾,留寿春,以忧薨;《魏氏春秋》中的记载是: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
这两种说法都看似神秘兮兮,其实表达的意思都是很明显,那就是史书中常见的“隐诛”。我一时找不到杀你的理由,只能给你安排一场非正常死亡,然后随便再一笔带过。
按照曹老板的行事风格,其实第二种说法更靠谱一些。因为第一种说法背后其实暗指下毒赐死,相信曹老板不会用这么下作的手段。那么,第二种说法中,给荀彧送个空食盒过去是什么意思呢?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送个空食盒给你荀彧,就是告诉你以后没得俸禄可吃了,也就是暗示你可以去死了。因为你想吃的汉禄,而不是我曹操的俸禄。
其实不管是哪种说法,荀彧是曹操逼死的,都是无可争议的。即便是第一种说法,答案也就藏在“忧薨”两个字当中。人家荀二哥一直活得好好的,怎么突然就忧郁得活不下去了?突发忧郁症?别逗了。汉景帝的皇后栗姬、卫子夫、钩弋夫人、汉灵帝时的董太后,她们最后在史书上留下的记载都是“忧死”。大家这下能明白了吗?
总而言之,荀彧是被曹老板狠心逼死的!但荀彧为什么没有反抗呢?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他没想到曹操会突然做得这么绝,没有任何准备,根本无力反抗;二是在明知事不可为的情况下,以死明志,给自己留下最后的体面,也给家人和后代留出活着的空间。
另外,还需向大家介绍的是,荀彧在死前将自己所有跟曹操有关的信笺文字全部焚毁,并不想给世人留下自己为曹操出谋划策的那些材料。
彧自为尚书令,常以书陈事,临薨,皆焚毁之,故奇策密谋不得尽闻也
荀彧这个临死之前的举动要怎么理解呢?大家能够理解一对男女朋友闹分手后,为什么很多人都要把往来的通信记录全部删除,就能够理解荀彧这个举动!他希望自己最后的历史面貌,是以汉臣的形象出现在世人眼中的,而并非是曹魏二当家、颍川第一合伙人的身份。比利亚为什么叫做葫芦娃(比利亚有哪些成就)
荀彧对曹操和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在荀彧去世的第二年,曹操因为扫除了最大的障碍,便开始正式称公了。所以,基本上也可以这么说:荀彧死,后汉亡。
荀彧死后,曹操给出了自己这位二当家的谥号:敬侯。无锡十大著名旅游景点(无锡十大旅游景点)谥法中,“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从这一点来看,曹操还算磊落,将荀彧的一生贡献归于了大汉,将你的最终身份,定格为了汉臣。这或许是曹操对荀彧这位最重要、最关键的搭档最真诚的缅怀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荀彧这一生究竟干了些啥?他为什么对大汉、对曹操这么重要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汉末天下群雄并起、烽火不断,其实本质上一场阶级之战,源头是士族集团在追逐最高政治话语权引起的。所以,可以说那个时代从根本上来讲是专属于士族阶级的时代。
荀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简单来说,人家是当时天下数一数二的士族翘楚。而且不光其本人是人中龙凤,其背后的家族也是地位崇高。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是荀子之后。他们家是当时三大人才基地(颍川、南阳、汝南)中的颍川“四大家族”(颍阴县的荀氏、许县的陈氏、长社县的钟氏、舞阳县的韩氏)之首。其祖父荀淑被誉为神君。其父辈八人有“荀氏八龙”之称。荀彧本人更是被南阳名士何颙赞有“王佐之才”。
这样家世、这样的人才,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和价值,这是可想而知的。可以这么说,荀彧这样的人对于当时的任何一方诸侯来说,都是下限担当,也就是说,荀彧加入谁家的阵容,谁家就能立马成为冠军候选人。
荀彧在天下大乱之后,开启了慧眼识人模式,他要找一个能够成就自己匡扶大汉远大理想的合作者。最开始,荀彧选择的是“四世三公”的袁绍,但考虑到其家人荀谌、荀攸等人都已经身在袁绍阵营了,而且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也发现了袁绍团队结构过于复杂的短板。基于多方下注和独得重用的双重考虑,荀彧转投了刚刚入主兖州的曹操。
曹操初见荀彧是什么反应呢?直接大呼荀彧是“吾之子房”。把初来乍到的荀彧直接比作上古大神张良,这就足以体现荀彧对曹操的意义和价值了。
但事实上,曹操这样的评价还是有点低估和委屈荀彧这位大才了。人家自从加入曹操阵营之后,不光帮曹操把张良的活给干了,连萧何的活也一并给干了。众所周知,刘邦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身边有萧何、张良和韩信这样的“汉初三杰”。而曹操之所以能成功就更简单了,他有荀彧一人足以,人家荀彧变成了“张良、萧何二合一”,而曹操自己则足以担当“韩信”的角色,他的成功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荀彧为曹操出谋划策、居中调度17年,把曹操的战略规划、人员管理、后勤给养、战术设计等各个方面打理得井井有条,从没有让曹操分半点心,不可不谓功莫大焉。荀彧被世人尤其是曹操的下属敬称为“荀令君”当之无愧。具体来讲如下:
曹操遭受兖州叛乱的时候,是荀彧帮他挽救了革命;
曹操在徐州发神经之后,还眼馋徐州那块肥肉,是荀彧用“深根固本以制天下”把他拉回了正常的发展轨道;
曹操因自己出身而遇到发展瓶颈时,是荀彧坚决而又坚定地建议他“迎天子以令诸侯”,成功树立了到哪都好使的发展品牌;
在曹操团队建设乏力的时候,是荀彧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给他带来一套整完整、高效的行政班子;
当曹操在官渡之战被袁绍打得怀疑人生的时候,是荀彧写信高屋建瓴地告诉他“坚持就是胜利”,从而逼出凤凰涅槃的曹操;
当曹操战胜袁绍又开始心猿意马地要先打刘表时,是荀彧告诉他必须先北后南;
曹操不断地南征北战,从未为车马钱粮发愁,是荀彧在背后殚精竭虑地为他筹集粮草辎重。
也不知道这样的履历和贡献能不能让大家认识到“荀彧是曹操鲤鱼化龙的关键”这个问题?但这样一个肱骨之臣、创业伙伴,最后却被曹操因为一己私欲给活活逼死了,岂能不让人唏嘘感叹、捶胸顿足、潸然泪下、沉默良久?
但上述仅仅是荀彧的价值和意义,荀彧对于历史或者大汉的意义同样至关重要。
荀彧在本质上是一个“士人”,而且最为关键的是,他是一个很纯粹、很忠诚的“士人”。他和袁绍等人不一样,相对于权力和名利,他更忠于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他更有底线意识。他的终究目标不仅仅是自己功成名就,而是要光复汉室。
大家可能会说,虽然汉末天下大乱,礼崩乐坏了,但像荀彧那样忠于汉室的士人应该不止荀彧一个吧!这是自然的,但是我们要认识到一个事实,同样是想匡扶汉室,在有效性这一点上,没有人能和荀彧相比。没人比他更有能力,没人比他更纯粹,没人比他更有机会……
这就是前面说“荀彧死,后汉亡”的根本原因。贾诩聪明不?但他一心只愿谋身;程昱厉害不?但他早已在曹操面前失去了自我;司马懿有才不?但他却把更多的心思花在了钻营权力上……文若死后再无文若,文若死后大汉再无希望,就凭这一点,荀彧荀文若足以千古!
且不说曹操亲手摧毁大汉统治大厦所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司马氏夺权,比如华夏的国防意识被削至最薄弱,比如后来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就单论荀彧死后,三国纷纷成立,我们就不得不认真去审视荀彧这个光辉的历史人物。
我们应该怎样去解读荀彧这个人?
要读懂荀彧,首先我们要读懂“士”这个群体。“士”其实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最开始是指有一技之长的人,用以区分普通平民。他们最开始是以“游士”的身份出现,也就是到处寻找入仕机会的人,苏秦、张仪等就是这样的人。
春秋战国时期,一开始因为很多国家的编制并不饱满,可以大量招聘、安抚这帮游士,这叫纳士。但是后来因为编制空缺越来越少,或者越来越被垄断,到了战国末期,为了安抚这帮游士不到处挑事,很多豪门便开始将其收纳门下,奉为食客,这叫养士。
秦并天下之后,很多士人便失去了生存的温床了,所以便纷纷出来挑战新秩序了。秦末天下大乱,既是六国贵族反秦,也是各地游士反秦。刘邦、韩信等人在本质上不都是生活不如意的游士?
汉朝建立以后,士族基本上得到了很好的安置,他们要么成为皇亲国戚,要么成为军功集团,要么成为了地方官员,所以世间太平了。但是,随着强者恒强的稳定发展模式,到了西汉末年,由于上百年的下沉式发展,大量地方豪强又诞生了。这个大家能理解吗?
这些地方豪强最后成了光武帝重建大汉王朝的原始股东,新一轮重组秩序又开始了。后来刘秀汲取了前朝的教训,跟豪强们达成了妥协,让豪强们回归地方自治,从而确保中央权力少一些威胁。
回归地方的豪族经过漫长的静好岁月,通过教书育人、发家致富,慢慢披上了文化的外衣,逐渐演变成了后来印象中的士族。东汉末年的士族,其实专指有文化的地方势力,像孙坚、孙策那样的暴力分子是不足以成为士族阶级的。
由此可见,士族集团是一个很典型、很特殊的群体,他们在中国历史的政治中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他们是中国历史的政治结构中最稳定、最顽强的一个环节。他们有资源、有能力,同时他们有底线、有信仰。他们既清高又顽固、既世故又顽强,所以在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对立矛盾的画面——最没风骨和最有风骨的人往往都是文人居多。
而恰巧,荀彧是一个最有风骨的文人或者士人。他很传统,传统到他的终极信仰就是传统的忠君爱国。不管大家信或者不信,荀彧这样的人,越往后就会变得越少。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荀彧是一个一心要匡扶汉室的士人,他为什么要选择辅佐不是士族出身的曹操呢?为什么要支持曹操把汉献帝当傀儡呢?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曹操通过多年的努力,他积极争取士族阶级认可的态度已经被一部分士族大佬认可了。更为关键的是,富有“激情”且能力卓越的曹操让人感觉一切皆有可能。荀彧知道是自己王佐之才,但也知道自己不是冲锋陷阵的帅才,他要匡扶汉室,必须要找一个曹操这样的合作伙伴。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让汉献帝当傀儡在本质上与荀彧匡复汉室并不矛盾。汉室的皇权已经气若游丝了,汉献帝当时的处境和状况并不适合重掌权力,让曹操代为掌权,这是重新统一天下的最佳选择。只要公司抬头还在,是董事长亲自行使权力还是总经理代为行使权力,这一点对荀彧来说,没那么纠结。
由此可见,荀彧其实并不是一个迂腐的人。但是,荀彧为什么宁死也不愿意接受曹操称公呢?
这个就需要我们来了解“曹操称魏公”的意味了,“公”是周朝分封制度中“侯爵”的最高一等。周朝贵族等级分天子、诸侯、大夫、士。前三个有自己独立的领地。而诸侯根据领地大小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且是有独立主权的。所以,“曹操称魏公”其实是曹操在散发一个明显而又强烈的信号:我要独立了。
曹操这种行为要是发生在周朝,其实也并不算什么,因为当时的天下本来就没有什么“大一统”的概念,多一个魏公就多一个魏公呗,反正这个魏公也是你曹操凭实力打出来的。
但是,在汉末,天下大一统的观念已经植根人们思想意识中400年了,你曹操冒天下之大不韪地要给自己加九锡,要坏祖宗规矩,这就是大逆不道。
荀彧不愿接受曹操破坏游戏规则,更担心曹操今后得寸进尺,彻底“以魏代汉”。如果是这样,荀彧的终极信仰就彻底破灭了。
可以这么说,不让曹操加九锡,这是荀彧的政治底线和信仰底线。只要你曹操不突破这道底线,你怎么着都行,想当权臣就当权臣,想随便浪就随便浪。但是,只要你敢突破这道底线,我荀彧是坚决不同意的。
总而言之,荀彧的命运是他的出身、信仰、原则、品行、纯粹、性格所导致的。或者可以说,是他身上的文化属性所决定的。
最后来说一说“荀彧为什么要以死明志”的问题!不是荀彧不知道韬光养晦、明哲保身等大道理,而是他一个真正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正人君子。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曾经寄予了多少希望,往往失望之后随之而来的伤害也就有多大。当曹操的僭越之势已经不可阻挡的时候,荀彧的内心对他那爱得深沉的国家内心充满了愧疚和悔恨,毕竟没有他的辅佐是不可能是有今日之曹操的。在某种程度上,他把自己视为了摧毁大汉的帮凶。
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荀彧也再无退路了。因为众所周知你荀彧是忠于汉室的,你的底线就摆在那里,现在曹操公然践踏你的底线,你能装作揣这个明白装糊涂吗?
自己识人不明,扶持一个当初不被普遍看好和认可的阉宦之后来匡扶汉室,结果却变成了真正的引狼入室,性情高洁的荀彧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唯有以死谢罪。
我们要真正读懂荀彧,一定要学会读懂他和曹操之间的对立统一。
最初的时候,两人都是一腔热血、鲜衣怒马的追风少年,都想成为匡扶汉室的千古名臣。那个时候,两人是志趣相投的,是水乳交融的。两个更是互相需要的,曹操需要荀彧带给他的阶级助力,而荀彧需要勇气可嘉的曹操去代他冲锋陷阵。
但是,这对绝妙的双剑合璧组合最终还是败给了权力、欲望和人性。
随着曹操的实力越来越强,地位越来越高,他的权力欲也愈发不可控制了。更深层次来讲,他要考虑到他们老曹家的传承问题。我曹操这一辈子为了做人上人,讨好过不认可自己的士族集团,视死如归地赴汤蹈火过,焦头烂额地奋力挣扎过……我不希望我的子孙后代依然要走我走过的老路,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我的政治资产继承给他们。但要实现这一步,我必须要称公、称王,这样才有名正言顺的继承权。至于荀彧荀二哥,只能对不起了,兄弟有时候就是用来辜负和伤害的。愿你不要见怪,我们来生再做兄弟。
但我们也要理解荀彧的“固执”。曹操早就不是当年的曹操了,可荀彧还是当年那个荀彧。他的初心没有忘,没有变。一个文人身上最重要的文骨、傲骨和风骨,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荀彧身上最为感人至深的东西。我阻止不了我亲手扶持起来的曹操行僭越之事,但是我可以死给你曹操看,死给天下人看。继续帮曹操,荀彧就背叛了自己;不帮曹操,荀彧也难逃一死。荀彧其实已经遇到了一个生死两难的死局,自古忠义两难全,荀彧最终选择坦坦荡荡地死亡,这或许对他也是一种解脱。
一点点感慨
叹世间权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搏。
残酷点说,古往今来的大多数权利游戏都是不允许有太多的恩呀情呀爱呀之类的。最高级的名利场中的杀手,一般都是要求绝情绝义的。比如大家在武侠片看到了杀手中的高手一样;也正如有一首歌词所唱道:人最怕就是动了情,虽然不想不看也不听,却陷入爱里……
但即便如此,对于荀彧之死,我至今还是无法释怀。既不回头,何必不忘。既然无缘,何须誓言。今日种种,似水无痕。明夕何夕,君已陌路。曹操曹孟德呀,你为何要狠心地逼死我们心目中最为璀璨、最为光辉的文臣偶像呢?
大家觉得曹操在逼死荀彧之后,就真的能把荀彧彻底从他的记忆中删除吗?不可能的,曹操后来在怀念荀彧时慨叹:“荀彧给我推荐了这么多的好人才啊!荀令君之论人,我没世不忘!”奈何,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时至今日,荀彧超然淡定、挥斥方遒的形象和曹操一脸忧伤、满腹凝重的样子,依然是很多人关于历史的阵痛。
荀彧用他的死,殉葬了大汉最后的倔强与荣光。作为后世人,我们所需要做到的是,不要辜负荀彧躬身示范的崇高人格和极致风骨。荀彧告诉我们,死固然可怕,但比死更怕的是轻易放弃自己的信仰和底线。
荀彧死了,但他至少还赢得了生前死后名。曹操赢了,但是他的子子孙孙再也没法活得更有底气、更问心无愧了。曹丕采用九品中正制,曹叡托孤司马懿,曹芳被废,曹髦被杀……出来混,终究是要还的。
历史还在继续,亦在重复。同样让人泪目的事情在22年后,在与荀彧等量齐观的一位季汉丞相身上会再度上演。所不同的是,他不是被逼死的,而是被累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