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六体》是谁编著的?裴秀的人物简介
《制图六体》是谁编著的?裴秀的人物简介
裴秀(223至271年),字秀彦,河东闻喜(山西令县)人,出身于官僚世家。祖茂,汉尚书令;父潜,魏尚书今。秀少好学,八岁能属文,博学强记,早获声闻。曹爽辅政时,任黄门侍郎。后受司马氏重用,宫至尚书今、司空。司马昭前往淮南讨伐诸葛诞时,裴秀亦随从参预谋略,说明他有些军事经验。担任司空后,又掌管土地、田亩及地图制作等事务,他个人饶有绘制地图的兴趣与技能,因之在制图学方面有突出的成就。
首先,裴秀创制了《制图六体》,即编制地图所应遵循的六条准则:一,“分率”,即比例尺;二,“准望”,即方位;三,“道里”,即距离;四,“高下”;五,“方邪”;六,“迂直”。其中后三条说明各地间由于地势起伏、倾斜缓急、山川走向而产生的问题。裴秀认为以上六条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如果地图上没有比例尺的标记,则不能确定距离的远近。如果只有比例尺的标记,而无方位,则某地的方向虽然从某一方向看是对的,但从其他方向看就不对了。如果只有方位的确定,而无道路的实际路线和距离的表示,那么在有山水相隔的地方就不知该怎样通行了。如果只有路线和距离的标记,而无地面高低起伏和路线曲直的形状,则道路的远近必定与其距离不符,方向也弄不清。所以六条准则必须综合运用,相互印证,才能确定一个地方的位置、距离和地势情况。因此可以说,现代地图学所需要的主要因素,除经纬线和投影以外,裴秀都已谈及了。自此以后,直至明代利玛窦的世界地图传到中国前,我国绘制地图的方法基本上都依据裴秀所规定的“六体”,可见其成就和影响是至深且巨了。
其次,裴秀编绘了《禹贡地域图》十八篇。裴秀看到汉朝保存下来的一些地图既没有比例的表示,也没有方位的确定,连有名的山脉河流都不备载;一些地图虽有粗略的轮廓形状,但不够精确,难以依据;甚至有的地图更绘得奇形怪状,远离实际。为此,裴秀仔细钻研古代地理资料,比较了往古和当时的山脉河流、池塘沼泽以及疆域界限、行政区域变化,还查考了古代城市乡村聚落和水陆交通的变迁,运用其制图六体的科学方法,编制了《禹贡地域图》十八篇。
另外,裴秀又将原有粗重的用八十疋缣制作的《天下大图》,加以改造,以“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的比例进行缩制,使之成为容易省览的小而明确的《方丈图》。这种缩小了的《方丈图》就是现在所说的小比例尺(1∶1,800,000)地图。到刘宋时,文学家谢庄(421至466)制造出一个方丈大的木质地形模型,后来北宋沈括、南宋黄裳与朱熹,都用木材、面糊、木屑、胶泥及蜡等制造地形模型。这些都是裴秀方丈图的继续演进,说明裴秀对后代地图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