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最后九族尽灭3万人垫背(明朝胡惟庸人物简介)
胡惟庸最后九族尽灭3万人垫背(明朝胡惟庸人物简介)
胡惟庸:九族尽灭,3万人垫背,中华最后一位丞相,究竟冤不冤?
在封建统治的高层建筑中,丞相起着一个帝王与群臣的沟通作用。
所以不管是皇帝还是群臣都会讨好丞相,但是在朱元璋之后明清都没有丞相这个职位,这到底是为什么?
其实在明初还是有丞相职位的,中国的最后一位丞相叫胡惟庸,可是他却被朱元璋杀了,陪他一起死的,还有他九族的亲人和另外的外3万其他涉案人员,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
胡惟庸做了什么让朱元璋如此对他,他到底是冤枉的还是咎由自取?而历史上为什么再没有丞相这个职位呢?
风光无限的胡惟庸
胡惟庸也算是明朝开国的一个功臣。不过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担任重要职务,在杨宪之后他才开始做的丞相。
但胡惟庸由此就得到了朱元璋的很大信任。他也因为这样就得意洋洋,开始了独权专揽。
在这个过程中,他用得最多的手段就是压奏折,因为他是丞相,所有的奏折都要经过他的手,然后才传递给朱元璋,所以他就有权利把那些无关紧要的,实际上是对他有所伤害的奏折压下。
然后把他认为对他没有伤害,当然也还有问题的奏折呈现给朱元璋,正是因为这个权利,所以他相当于把控了群臣的话语权,相当于,朱元璋只能听见他一个人说话。
在这种情况下,他不管做什么贪污犯法的事情,朱元璋都不可能知道。
在这种权力的熏陶之下,胡惟庸慢慢的开始自我膨胀了,甚至到了无人无视他人的生命权的地步。
最大的体现就是有一次他的儿子因为马车跑得过快摔死了,他居然毫不犹豫的杀死了马夫来为他的儿子殉葬。
在明朝杀死一个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就是犯了死刑,也要经过皇帝再三审查的情况下,这个人才会被判死刑,你一个丞相凭什么无缘无故的杀人,所以这件事情惊动了朱元璋。
他开始对胡惟庸进行了审查,大臣们也由此开始开始进行了弹劾,胡惟庸就此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
当然以朱元璋的脾气,不可能不信任你,就不用你了,相反他还是让胡惟庸担任着丞相,但是却在后来找了一个理由就开始审查他。
让群臣胆战心惊的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不发动则已,一发动就是大案,不仅牵扯面广,而且而且时间很久。
朱元璋不仅把胡惟庸处决了,还把胡惟庸的九族亲人全部处决,灭九族这在明朝应该算是一个大臣犯罪的极限了。
但朱元璋并没有住手,他利用锦衣卫逼供等手段前前后后又让3万人卷进了这这一场案子,让他们死于非命。
在那个时候,明朝的大臣可以说每天都是生活在朝不保夕的日子当中。
清晨去上朝的时候,感觉就好像和亲人临终诀别,傍晚回家的时候就好像又捡了一条性命,之所以让大家觉得压力如此之大。
就是因为朱元璋在胡惟庸的案件之上已经不讲道理了,很多熬不过酷刑的大臣都会随时随地把同僚供出来,以求速死。
最开始可能还是有仇或者不爽的人,后来可能就是没有关系的人了。这就让很多无辜的人,莫名其妙的就成了胡惟庸的陪葬品。
这让无辜之人感觉到自己随时都可能被牵连进来了,今天不死,纯属老天保佑。
可见在胡惟庸案件当中,到底有多少人被无辜杀害?就是在这种高压之下。朱元璋开始宣布废除丞相这个职务,从此以后永不再胜。
朱元璋只是想杀胡惟庸吗?
我们从这件事情的结果来看,朱元璋杀胡惟庸绝对不是很单纯的。
朱元璋时代对官吏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之所以让胡惟庸做的一人独大,压制朝廷的地步,一定跟朱元璋的有意纵容有关,而朱元璋为何要纵容胡惟庸呢?
无非就是若要他毁灭,先使他疯狂,而权力是最容易让人疯狂的毒药。朱元璋是有意让胡惟庸犯错,然后再杀害他,并且借杀害他这个事情再来废除丞相制。
也许人们会说,朱元璋如此一个杀伐果决的帝王,怎么会有会如此多的心思去废除这个丞相的职位?
要知道他是皇上,一个官吏设与不设不就是一句话的事情吗?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简单,明朝的官吏管理系统是承接元朝的,而元朝也是承接宋朝的,可以说,在官吏制度上,中国很早就确定了。
在这些制度体系中,丞相是一个必须存在的职位,要无缘无故的废除,他肯定是不现实的,肯定会招致大家的非议,就是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导演了这一出胡惟庸案。
借胡惟庸的案子形成高压形态,让群臣人人自慰,最后宣布废除丞相制。如他所愿,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哪个大臣站出来反对,因为谁都知道,胡惟庸案碰不得!
结语
朱元璋为什么要如此的费尽心思来废除丞相,这其实是因为他想加强皇权有关。
他一直都觉得皇权受到了丞相这个职位的极大阻碍,所以他为了加强皇权集中制,决心要废除丞相这个职位,而胡惟庸只是他计划中的一个棋子而已。
从此以后,不仅明朝没有设置丞相,连也没有设置了,自朱元璋之后,中国的皇权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可以说朱元璋的做法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体制,就民主而言,这是一个倒退,不过,就人性而言,又好像非常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