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茅台镇(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的茅台镇)
贵州茅台镇(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的茅台镇)
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茅台镇,海拔415米,有长达近半年的时间温度保持在35度-39度,常年闷热潮湿,相对湿度更是达到78%。
于此同时还有一条赤水河环绕,种种条件都为酱酒的酿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为何这样的环境下,却只诞生了茅台这样一款名酒呢?
1.商业化气息浓厚
自茅台酒爆火之后,许多牟利的商人纷纷入驻到茅台镇,极大地破坏了当地的市场环境,市场需要什么,他们就生产什么,但是他们的重点都是放在了研究消费者,而并未重视产品的质量。
现在市场上还流传着“茅台带个镇,买时需谨慎”的说法,这种杀鸡取卵的方式,严重制约了当地酒厂的崛起。
2.酿酒是文化的传承
酒,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符号,我们常听到“古法酿制”,其实它的本质就是文化的传承。
为什么说“同宗同源”大家都认为是好酒呢,宗指的是12987的工艺,源指的是源头赤水河畔,共用茅台镇这一个环境,很多打着这个名声,却并没有很好的坚守。
3.畸形的酒文化
现在的酒文化中,好酒都是送人的,而不是自己喝的。既然是送人,那包装必须得高端大气上档次,不然怎么能体现出来呢,如果包装简陋,也拿不出手。
我们在超市中经常能看到,即便几十元的酒,包装也是无比的华丽,瓶身更是精雕细琢,但凡对行业了解的酒友也能知道,好的酒贵,贵在哪里?主要就是包装。
所以这样的酒文化下,导致酒厂把重点放在精美的包装上,因为他们知道包装大气就能卖出去,根本不在乎里面的酒质。
不禁有酒友会问:茅台镇的酒还能不能喝呢?
其实,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还是有一些酒厂在用心酿酒,比如下面这几款,可能有些你没听说过,但它们在当地的口碑都是极好的。
贵州大曲
未改名之前叫红粮窖酒,它是茅台酒厂除茅台酒外的第二款酱香型白酒,在上个世纪60-90年代,是流传于茅台内部员工的一款福利酒,又被称为“茅台人自己喝的酒”,但1999年,因茅台迅猛发展,为了加大对茅台的产能投入,于是就停产了贵州大曲。
现在随着产能的恢复,在2015年,酒厂决定再次恢复它的生产,可见酒厂对它的重视程度。
此酒所选的酿制原料是高粱,小麦制曲,沿用传统酱香型白酒的酿制工艺,精酿成酒,酱香味道比较正宗。
入口醇正厚重、酱香味比较突出,口感纯净无杂,醇甜细腻,回味比较长,细品起来有一点清苦的味道很舒服。
侠缘酒
很多酒友可能对这款酒都不怎么熟悉,不过这也不奇怪,因为它之前一直都只在贵州当地流传,直到几年前才走出贵州,逐渐被外人熟知。
此酒由是镇上用心酿酒的黔国酒业酿造,它之前开创性地提出“地下恒温窖藏法”的储藏方法,藏酒规模之大,还获得了“吉尼斯之最”的殊荣。侠缘酒作为其旗下力推的产品,酒质更是优中选优。
在产品质量上特别邀请了原茅台厂酿酒大师牟光禄老先生亲自把关,在原料上不仅精选当地特有的红缨子糯高粱为原料。
同时选用和飞天相同的12987大曲坤沙酿造技艺,在取新酒上合计就要经过165道工序,需1年时间才能完成,然后再用陶罐封坛储藏5-10年,通过自然老熟,使口感更为醇厚。
开盖就能闻到一股浓郁的粮香味,入口酱香突出,粮香明显,复合香协调舒适,口感顺滑畅爽,醇香厚重,清甜爽净,回味无穷。
作为一款53度的大曲坤沙酱酒,价格仅有70出头,因其极高的性价比和独特的口感,也是征服了当地的一众酒友。
小糊涂仙
这款小糊涂仙之前也是名噪一时,有着辉煌的时期,打开电视总能看到关于它的宣传,还以“国民浓香”为品牌定位,立志要和国民一起走向高品质生活。
因其偏执与塑造自身的文化气息,以及定位的偏差,导致没有完全跟得上市场的浪潮。曾经销售额力压茅台的它,现在也是只能望其项背了。
不过自身的酒质还是不错的,传承经典酱香酒的酿制工艺,密封后的新酒储藏于温度适宜,微生物种类丰富的天然溶洞内,最后再以陈年老酒进行勾调。
入口酱香醇正,馥郁芳香,口感绵润厚重,细腻幽雅,回味悠长,甘甜适口。
最后也是希望大家在选酒的时候,更注重酒质的好坏,而非包装的精美程度。也是希望茅台镇能有更多用心酿酒的企业,生产更多的良心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