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寻花问柳,屡试不第,为何还能受到毛伟人点赞?
此人寻花问柳,屡试不第,为何还能受到毛伟人点赞?
冒襄,也叫冒辟疆,是明末清初的风流才子。说他风流,不仅是指他文章风流,还指他的生活作风十分风流。
1、文采风流
冒襄一生著述颇丰,传世的有《先世前征录》、《朴巢诗文集》、《岕茶汇抄》、《水绘园诗文集》、《影梅庵忆语》、《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等。其中《影梅庵忆语》洋洋四千言,回忆了他和董小宛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是我国忆语体文字的鼻祖。
据《清史稿·冒襄传》记载,冒襄十岁便能作诗。万历年间进士、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的明代文苑巨擘董其昌甚至将冒襄比作初唐王勃,期望他“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还不辞辛劳为冒襄的诗集作序。
崇祯十二年乡试之前,学使倪三兰出了三十道时文题,让考生在入闱前交稿。冒襄白天忙于应酬,只能利用午夜与秦淮歌妓李湘真同衾共枕时,每天打一腹稿。如此一个月间,冒襄竟也完成了三十篇时文,赢得许多人交口称赞不已。
2、生活风流
冒襄的原配夫人叫苏元芳,两人是娃娃亲。结婚时冒襄十九岁,苏元芳二十一岁。
冒襄结婚之后,首次来到南京秦淮河畔的国子监参加乡试。结果冒襄乡试落地,却结识了秦淮名妓王节,学会了留连于十里秦淮名妓之间。
此后,冒襄一发不可收拾,六次参加国子监乡试,六次光荣地加入落榜生行列,仅两次中副榜,连范进都不如。《清史稿》说,冒襄曾在崇祯壬午年中副榜贡生,当授推官,但适逢世道不平,所以没有出仕。
冒襄考场失意,情场却春风得意。在参加国子监乡试期间,他不仅与前文提到的秦淮歌妓王节、李湘真过往甚密,还搭上了当时名满天下的陈圆圆、董小宛。
崇祯十四年春,冒襄途经苏州,经人介绍,认识了梨园名伶陈圆圆。冒襄与陈圆圆一见钟情,当年秋天便带着母亲再访陈圆圆,当面提亲,与圆圆订下了“嫁娶之约”,并相约来年择日迎娶。
遗憾的是,第二年冒襄如约前去迎娶陈圆圆时,陈圆圆已被当朝权贵强买去京城,献给崇祯帝。陈圆圆后来的命运想必诸位都知道了,而且与本文无关,我们就此打住。
冒襄迎娶陈圆圆未果,转而迎娶老相识董小宛。董小宛是陈圆圆的“姐妹”,名白,字青莲,南京人,因父母离异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16岁时已是芳名鹊起,与柳如是、李香君等同为“秦淮八艳”。
冒襄与董小宛结婚后,两人过着神仙眷侣般生活,直到九年后董小宛因病去世。
3、为何受毛伟人点赞
据说,田家英曾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一篇题为《从侯方域说起》的文章,毛伟人阅后,很是赏识,特地找田家英谈话,说:“所谓明末四公子中,真正具在民族气节的要算冒辟疆,冒辟疆是比较着重实际的,清兵入关后,他就隐居山林,不事清朝,全节而终。”
从毛伟人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出,毛伟人之所以给冒襄点赞,只要是因为冒襄具有反清复明的民族气节。
说冒襄有气节,此话绝非虚言。
早在清兵入关前,冒襄便与张明弼结盟,参加复社,同陈贞慧、方以智、侯朝宗过从甚密,人称“四公子”。他们年龄相仿,意气相投,或抨击阉党,或议论朝政,希望改革政治,挽救国家危亡。1639年由吴应箕起草、冒襄等复社140余人具名的《留都防乱公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得阮大铖之流如过街老鼠。
清兵入关后,冒襄辗转于南京、浙江等地,颠沛流离,十分窘迫,只得回归故里隐居。
不过,即便如此,冒襄仍然“坚辞”清廷的利诱。当时,降清的复社成员陈名夏就曾从北京写信给他,转达了当朝大人物夸他是“天际朱霞,人中白鹤”",要特荐他,冒襄便以痼疾为由“坚辞”不受。康熙年间,清廷开“博学鸿儒科”,下诏征“山林隐逸”。冒襄也属应征之列,但他视之如敝履,坚辞不赴。
此外,冒襄还收养东林、复社和江南抗清志士的遗孤,并在水绘园内增建碧落庐,以纪念明亡时绝食而死的好友戴建,以缅怀亡友。
冒襄所做的这一切,都充分表明了他淡泊明志,决不仕清的心态和节操。也正因为这一闪光点,所以毛伟人才对冒襄有上述的赞誉之词。
(至简历史:博古通今,以史为鉴 ID:zhijian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