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颜利 曾咏辉:深刻认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重大意义
冯颜利 曾咏辉:深刻认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重大意义
编者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我们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战略决策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习近平的重要讲话是指引我国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纲领性文件。远景目标擘画出的中国社会发展蓝图,给中国未来15年的发展指引了方向,凝聚了人心力量,规划清晰的新时代发展路线图,给人以信心,给人以鼓舞。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从接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着眼,根据党的十九大的战略安排,对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以下简称远景目标)进行了清晰的展望和系统化论述,回答了未来15年中国实现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远景目标擘画出的中国社会发展蓝图,给中国未来15年的发展指引了方向,凝聚人心力量,规划清晰的路线图,给人以信心,给人以鼓舞。
一、远景目标指引发展方向
目标犹如灯塔,为巨轮照亮前行方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规划建议》)和习近平的重要讲话,在党的十九大对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29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两个阶段安排基础上,从多方面勾画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为中国社会指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一)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综合国力的大幅跃升
众所周知,2010年中国正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近年来,我国无论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还是综合国力上,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经初步核算,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2]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预测,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创新型国家建设也将取得重大进展,表现为科技整体实力显著增强、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等。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发布《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的创新能力在131个经济体中排名第14,与2019年持平,是跻身综合排名前30位的唯一中等收入经济体。[3]这是进入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中国的人均GDP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距离,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远景目标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1]28目标进行了细化,明确强调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4]。远景目标在党的十九大目标基础上增加了“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并更加突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目标,即“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这就给我们指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二)持续推动“新四化”建设,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对现代化的追求由来已久。从孙中山在《建国大纲》中对现代化的初步谋划,到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通过“一化三改”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从1954年毛泽东在领导起草国家宪法时明确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的“两化”总任务[5]329,到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国防的社会主义国家”[6]413;从1956年把“四个现代化”写进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总纲,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7];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8],到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1]21-22的“新四化”,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1世纪中叶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可见,从提出“一化”“二化”“四化”,再到“新四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善于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符合相应阶段国情的发展道路。远景谋划的“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把“新四化”和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确立为同时实现的目标,这既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在党的十九大规划基础上新增的目标。
当今世界正处在以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信息化时代,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现代化过程必将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发展的过程。这就需要积极推动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经济基础和成长动力;协调推进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要素集聚和广阔的需求市场;积极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持续改变城镇化的内涵。[9]从而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将致力于一个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结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鲜经验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1]30,首次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1]30。现代经济体系的内涵十分丰富,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对其内涵作了深刻论述,即“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以及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10]远景目标强调要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这要求我们围绕“六个体系、一个体制”,采取扎实管用的政策举措,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为其筑牢坚实基础,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其提供强大战略支撑。
(三)加强法治建设,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到2035年,要实现“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1]28近年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全面谋划和整体推动,无论在理论创新,还是在实践探索上,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开创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今天,面对各种风险挑战,继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仍任重道远。远景目标将“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到首位,同时强调要实现“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11]。这就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方向指引。我们要在“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用法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以及“更好发挥法治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12]等4个方面开展扎实具体的工作。
(四)推动高质量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但是,在此过程中,我们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譬如之前的经济增长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来推动,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显然缺乏可持续性;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带来区域及城乡之间发展差距拉大、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拉大,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形成现实张力,等等。据统计,2019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0892元[2],首次站上1万美元的新台阶。2019年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中位数大约为2.45万美元,尽管2020年受疫情影响,这一数据可能下跌至2.3万美元,[13]但由此可见,中国与发达国家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的较大差距仍客观存在。此外,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动态的数值,这意味着在未来15年内,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仍然任务艰巨。目前,中国虽然拥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但尚未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且中等收入群体分布也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城市和东部地区。中等收入群体的显著扩大,不仅是社会进步的象征,还有助于拉动消费,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维护社会稳定。
远景目标在维持党的十九大目标“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同时,将“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变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由“基本实现”变为“实现”。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需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基础,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式、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成为努力的新方向。要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加快居民收入增长[14];破除户籍制度制约、取消一切歧视性的就业政策,使低收入人群成为稳定的潜在中等收入群体;注意防范中等收入人群落入低收入人群行列,以显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此外,要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还需要优化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资源公平配置。
(五)聚焦问题,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从来就没有放弃对旨向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理想的期盼与追求:从《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大同”社会设想;从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憧憬的“世外桃源”,到中国近代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孙中山的“天下为公”;从1953年12月毛泽东在《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强调要“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15],提出“共同富裕”概念,到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16]110-11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7]1343;从江泽民提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18]466,到胡锦涛强调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9],再到习近平提出要“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可见,实现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目标。
今天,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胜利,但脱贫只是人民迈向美好生活的非常重要一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在追求共同富裕的路上,依然面临诸如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形成、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仍存在明显差距等问题。这要求我们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坚强的领导力量;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价值遵循;坚持统筹协调,着力解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为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夯实基础。
此外,远景目标还提出了国民素质要达到新的高度要求,并进一步明确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目标,即“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11]在遵循党的十九大提出目标基础上,美丽中国建设增加了“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11]的具体指标。新增要“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11]“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11]两个新目标。这要求我们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11],不断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方向,聚焦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突出问题,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远景目标进一步凝聚奋进力量
伟大的梦想产生伟大的目标,伟大的目标凝聚伟大的力量。“十三五”时期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国人民在奋斗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也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智慧”“中国道路”的成功,见识了“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和“中国奇迹”。由于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20]48,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实现我们的目标。”[21]134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就必将进一步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力量。
人民既是历史的实践者和推动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开拓者,发展必须为了人民,发展也必须依靠人民。历史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才能汇聚起强大的发展力量,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习近平曾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1“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22]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直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远景目标不仅释放了未来15年中国发展的重要信号,更彰显出“人民二字重千钧”的情怀和力量。这张蓝图中灿烂美好的“大梦想”,由一个个充满民生温度的“小心愿”构成,譬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等。以民为本的远景目标蕴含着强大的感召力和引领力,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把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人各担其责,个个各尽其力,众志成城,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磅薄的奋进力量。
三、远景目标进一步明晰发展路线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总是紧跟时代的脚步、把握现实的要求、根据人民群众的意愿,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与发展的阶段性相结合,提出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从而做到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也是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成功经验。[23]
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对如何实现现代化提出了“两步走”设想,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975年,周恩来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对“两步走”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时间安排:第一步,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24]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党的十三大把现代化目标调整为“三步走”战略:第一步,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1997年,鉴于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中的前两步目标已基本实现,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对“第三步”发展战略进一步细化,变成新“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5]这也是党中央首次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2007年,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12年,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上进一步提出,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我国从总体上进入“发展起来”时期以后,对原有“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细化和发展。2017年,党的十九大通过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划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战略部署: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美丽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28-29把时间分得更细,目标定得更高,将我们党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在21世纪中叶实现基本现代化的目标提前到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进一步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增加的“美丽”体现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2020年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一个大的历史转折期召开的大会,即中国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转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十三五”规划收官、“十四五”规划启航,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实现、第二个百年新征程要开启,这几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交织在一起,共同奠定了2035年远景目标的提出。远景目标就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的目标。“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远景目标”(内含“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这是一条紧密相连、前后相接、接力推进的时间轴。之后,我们再用15年去胜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可见,2035远景目标把五年规划和2035年的远景展望有机结合起来,既把“十四五”时期的发展作为重点,又对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进行了展望,把我国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有效衔接、协调统一起来,使“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相互联系、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和深化,向世人清晰地描绘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26]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要坚定信心、不畏风浪、保持战略定力,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远景目标的指引下,凝心聚力,创造新的更大的发展奇迹,向党和人民交出无愧于新时代的精彩答卷。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02/t20200228_1728913.html,2020-02-28.
[3] 《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发布,中国排名保持第14位,专家称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N].科技日报,2020-09-03.
[4]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20-10-30.
[5] 毛泽东文集(第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7] 江泽民.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年9月12日)[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8/65445/4526285.html,1997-09-12.
[8]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N].光明日报,2020-11-09.
[9] 黄群慧.推进“新四化”同步实现 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N].光明日报,2020-11-24.
[10]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性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N].光明日报,2018-02-01.
[1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20-10-30.
[12] 习近平.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J].求是,2020,(22).
[13] 2035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意味着什么[EB/OL].http://www.chinanews.com/cj/2020/11-05/9330927.shtml,2020-11-05.
[14] 刘鹤.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N].人民日报,2020-11-25.
[15]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N].人民日报,1954-01-09.
[16]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8]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9]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N].人民日报,2007-10-25.
[2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2] 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9年5月31日)[J].求是,2019,(13).
[23] 高祖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全局性、历史性意义[J].政工学刊,2020,(11).
[24] 我国初绘现代化蓝图[N].光明日报,2019-09-26.
[25] 石平洋.“四个现代化”是如何提出与发展的[N].学习时报,2020-05-29.
[26] 朱炳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逻辑[J].红旗文稿,2018,(5).
(作者:冯颜利,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科院哲学所 ;曾咏辉,长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