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在政治方面的弱点是什么?
薛仁贵在政治方面的弱点是什么?
薛仁贵在政治方面的弱点是什么?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唐朝与吐蕃战争中的大非川之败,既是唐朝对外战争的第一场重大失利,也对薛仁贵的军事生涯形成了转折性的影响。一千多年来,后世历史学者们对这场败仗进行过无数次分析,也得到了很多不同的结论。有的认为是唐朝军政两界高层的整体轻敌,也有人认为是逻娑道行军副总管郭待封违抗军令擅自行动,而主帅薛仁贵被认为是代人受过的典型。在我看来这场战争失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是薛仁贵作为这次战争的唐军统帅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场战争也暴露出他在政治方面的弱点,而这个弱点便是大非川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军事斗争的角度看,薛仁贵无疑是唐朝第二代名将中的佼佼者。无论是在战场拼杀方面,还是中小规模的战术指挥上,他都有非常独到之处。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在唐太宗和唐高宗两朝受到重用,在攻打高句丽、西突厥、回纥等国的战争中立下大功,几乎成为灭国级的名将。然而这些大功却掩盖了他在政治上的弱点,让唐朝君臣对他的军事能力过于高估,最终导致了大非川之败。因此我认为与其说这场战争之前唐朝高层的集体轻敌,不如说是薛仁贵过于突出的军事表现误导了整个唐朝高层的战略决策。
薛仁贵是崛起于唐太宗第一次御驾亲征高句丽的战争中,那时候他还是军队的普通战士。他靠着强大的个人作战能力在战场上表现优异,让唐太宗李世民看中,调入玄武门禁军,从此走上了平步青云的康庄大道。由于在两朝皇帝面前都有上佳的表现,所以薛仁贵的从军生涯一帆风顺。他参与了攻打高句丽、西突厥、回纥等国的战争,缺了显赫的功绩。尤其是在李勣率兵灭亡高句丽的战争中,他几乎替代营州都督高侃成为第三路大军的指挥者,战功仅在李勣之下。因此他受到唐高宗李治一再嘉奖,还成为安东都护府的第二任都护。
在这些战争中他的军事表现固然出色,可是在政治方面的弱点并非没有暴露,只是被战争的胜利所掩盖。比如在攻打回纥,平定铁勒九部叛乱中,薛仁贵的滥杀便引发了天山脚下的乱局。世人只注意到他在战争初期“三箭定天山”的传奇胜利,却忽略了他造成这个乱局的根本原因。当时军队兵分两路,主帅郑仁泰率军深入沙漠追杀铁勒九部的叛军,而薛仁贵则负责驻守回纥治所瀚海都督府。薛仁贵占领回纥后并没有采取平息铁勒九部和唐朝矛盾的策略,而是采用了血腥镇压和劫掠百姓的手段。
薛仁贵将包括铁勒九部在内的周边草原部族都劫掠了一遍,然后坑杀了铁勒叛军的投降将士,还杀死了不少与叛乱无关的草原部族百姓。除此之外,他还大量收受铁勒贵族的金银财货贿赂,劫掠草原部族的女子做妾。他的这种在西域作威作福的做法不仅无助于平息叛乱,反而激化了铁勒九部和草原部族与唐朝的矛盾。于是更多的草原部族和铁勒百姓拿起武器反抗,回纥叛乱彻底糜烂,陷入乱局之中。再加上郑仁泰在沙漠追击中失败,唐军几乎全军覆灭,整个回纥局势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由此可以看出薛仁贵根本没有政治上处理争端的能力,除了军事手段根本没有其它办法解决草原各族与唐军的矛盾。而他最喜欢采用的血腥手段,只能越发的激化矛盾,使得形势走向难以控制的方向。就凭他在这个方面的欠缺,就无法承担一场战争中唐军统帅的职责。
后来唐高宗派出铁勒贵族出身的名将契苾何力进入回纥,利用他在西域的威望处理叛乱,才平息了天山脚下这场战争。契苾何力平息叛乱的方法很简单,他派出了九百骑士,杀了两百铁勒贵族,赦免了草原部族的罪行。于是包括铁勒九部在内的草原部族重新表示加入唐朝,接受瀚海都督府管辖。
可是薛仁贵在这次平乱中的表现并未引起李治的重视,反而因之前的功劳赦免了薛仁贵的罪行。再加上灭高句丽战争中薛仁贵表现出色,于是被升到了安东都护府都护的高位上。而在担任安东都护府都护期间,薛仁贵的这一弱点再次暴露,却仍旧没引起唐朝高层的重视。
高句丽被灭后,原来的属地被设置成以熊津都督府为受的州府,由安东都护府统辖。本来安东都护府设置在熊津都督府的平壤城,以此正好管理辽东和朝鲜半岛北部的大量州府。可由于薛仁贵无法平息高句丽被灭后引发的当地各种叛乱,便申请把安东都护府迁到辽东的新城。
如此一来,唐朝在东北的管理重心西移,无法管理最东边靠近新罗的州府。于是新罗趁机崛起,蚕食了安东都护府东部的大量土地,完成了朝鲜半岛的统一。可以说这一切不利的结果,都是从薛仁贵将安东都护府西迁开始的。而这根本原因是他在平壤平息不了本地的叛乱,无法控制朝鲜半岛的局势。
大非川之败与上述两次战争类似,都有着安抚当地部族的重要任务。大非川之战的起因是吐蕃趁着唐朝与高句丽的战争出兵西域,联合西突厥等国攻打安西四镇。李治便把薛仁贵从安东都护府调到西域,任命其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命其以帮助吐谷浑复国的名义出兵吐蕃。
唐朝的战略目标很明显,就是要灭国吐蕃,在逻娑建立地方政权,将其纳入唐朝的版图。可是这场战争的核心并不是在如何打赢吐蕃军队,而是在于如何让吐谷浑旧地和吐蕃的各部族如何接受唐朝的统治。这个问题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派薛仁贵去就解决不了。李治和唐朝高层并没有从铁勒叛乱和高句丽叛乱中吸取教训,看出薛仁贵本身能力上的弱点。他们派薛仁贵出征吐蕃,本身就是战略上很大的失误。再加上薛仁贵与副总管郭待封一向不和,两人一同出征,团结就成了问题,如何能打胜仗?
吐谷浑本身是鲜卑族慕容部建立的国家,与唐朝、吐蕃的关系都不太好。隋朝时候吐谷浑首领娶了隋朝公主为妻,在隋末便以这种名义占据了大量西域土地。唐朝建立后他们又入侵凉州,引发了唐朝与吐谷浑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吐谷浑战败,伏允可汗自缢,王子伏顺投降,吐谷浑成为唐朝属国。后来唐朝与高句丽开战,顾不得西域这边。吐蕃就趁机出兵灭了吐谷浑,占领了以大非川为首的吐谷浑旧地,并以此为前线向西域进军。因此对于吐谷浑的草原部族来讲,唐朝和吐蕃都是入侵者,关系都不怎么样。
薛仁贵出兵大非川,突袭了吐蕃屯兵的乌海城,让郭待封在大非岭设置前线防御阵地并存储军粮。可郭待封不听军令,擅自放弃大非岭的阵地,带着辎重部队像乌海靠拢,半路上却遇到吐蕃二十万大军的袭击,几乎全军覆灭。然后吐蕃军队有追上去攻打乌海城,迫使缺乏军粮的薛仁贵撤退至大非川坚守。然后吐蕃不断增兵至四十万,在大非川击败薛仁贵。薛仁贵无力再战,只能与吐蕃大将论钦陵约和,于是吐谷浑全境沦陷,西域安西四镇也被迫后撤。因为战败,薛仁贵和郭待封都获罪削职为民。
这场仗的失败看似郭待封罪责最大,其实薛仁贵一开始就错了。他率领五万步骑进入吐谷浑旧地,本身就不应该采取以军事征讨为核心的方案。因为吐谷浑已经被灭国七年,吐蕃在这里有几十万军队和重组的后勤物资。即便唐军强大,几万打得几十万吐蕃军队丢盔弃甲,却无法完全消灭他们。而这几十万吐蕃军队中三分之二是吐谷浑旧民,实际上就变成了薛仁贵以五万唐军面对整个吐谷浑的百姓。后来包围乌海城和大非川的吐蕃军队中,六成以上都是吐谷浑百姓,这仗就算打赢了也是输。
薛仁贵采取的正确方式应该是坚守大非川,不要轻易进入乌海等吐谷浑深处,采用政治的方式解决问题。只要唐军能争取到吐谷浑百姓的支持,吐蕃在吐谷浑就翻不起浪花,少了三分之二的吐谷浑军队支持,吐蕃那点人马根本不是事。而且有了吐谷浑在军队和后勤上的保障,对唐军攻打吐蕃也是很好的助力。
当初李靖和李道宗能够征服吐谷浑,就是采取了剿抚并举的方式。李靖以军事和政治手段相结合,征服了大量吐谷浑部落和贵族,让其成为带路党,一步步的将伏允可汗逼上绝路。薛仁贵打仗厉害,但战略方面远不如李靖。尤其是涉及到政治方面,完全就是小白。没有政治手段的依靠,就靠那几万唐军,征服吐谷浑和吐蕃,完全是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