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储存的粮食为何还能重新发芽呢?
隋朝储存的粮食为何还能重新发芽呢?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也因此上至国家统治者,下至普通百姓,对粮食和土地的重视程度之髙都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广囤粮”这一说,我国的粮食储藏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七千年左右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明,考古学家们在河姆渡遗址的第四文化层中发现了大量保存完好的稻谷,甚至在挖掘出来的时候颜色都仿佛是新鲜的。
河南发现隋唐粮仓,仓内粮食历经千年不腐,竟然还能发芽结果!
隋炀帝杨广
到了封建时代,由于国家面积的扩张和生产力的进步,粮食的产量进一步增加,储存粮食的技术也逐渐发展。储藏粮食也从部落中粮窖逐渐发展成了大型粮仓甚至粮仓城。而古代粮仓囤粮的顶峰,正是开启于隋炀帝杨广,他在上位伊始,就下令广设仓库,大力囤粮,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在洛阳市的含嘉仓。
含嘉仓的修建始于公元605年,由于位置离隋朝的都城十分近,又是为了囤积京城东部的粮食,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因此含嘉仓修建工程十分浩大,历时十多年才最终完成。在唐朝也经历过数次扩建,最终成为了“天下第一粮仓”,面积达到43万平方米,相当于一个天安门广场那么大。
根据史书记载,在公元750年,含嘉仓的粮食储量达到了当年全国粮仓总储量的近50%,也是自那以后,含嘉仓就正式被称为“天下第一粮仓”。到了南宋时期,由于南宋政权的势微,被迫迁都临安,含嘉仓也就逐渐的被弃用了。
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末期,考古队在河南洛阳发现了这座千年前的粮仓,随后立即组织对含嘉仓进行考古发掘,根据前后多次对含嘉仓的发掘探查,发现含嘉仓共有网格状排列的仓窖287座。
其中,在160号仓库还发现了一部分保存完整的粮食,虽然外观看上去稍显泛黄,但是将这些谷物取出来后,第二天居然发了芽,后来经过洛阳当地农业机关的培养,这些在地下封存了一千多年的稻谷竟神奇般的成长结果,与正常新鲜的谷物毫无二意。
在感叹古人的聪明才智和科技的发达之外,也不禁令人疑惑,是什么让这些谷物得以完好保存千年之久?根据考古学家和地理学家的研究,他们发现稻谷保存千年的秘密共有两个。
第一个就是含嘉仓的选址十分的科学,含嘉仓的位置处于洛阳是地势较高的地方,土质相对比较干燥,而且距离地下河水位比别处要远,因此不容易受到湿气的侵袭以至于发霉。
第二就是修建含嘉仓时,仓窖的墙板有讲究。根据史书记载,修建含嘉仓的仓窖时,工人们首先会把挖好的地窖用火烘干四周的土层,使得土层板结干燥不易二度进水潮湿,然后会在底部先铺上一层极其吸水的草木灰,铺上木板。之后在储存粮食时,并没有一次性全部放入,而是用两层草席中间夹一层谷糠作为分隔层,将粮食分为了很多层,这样既保证了不会出现“一粒米坏了一锅粥”的情况,也防止过厚的稻谷层发热的情况。
此外,人们还会在每一个仓窖上方种上一棵小树苗,如果小树苗开始发黄,就说明下方的粮食有可能发热、发芽了。正是这一步步的巧妙设计和保护,才造就了含嘉仓得以“储粮千年而不腐”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