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废掉太子李承乾的同时,为何要把魏王李泰也给废了?
唐太宗李世民废掉太子李承乾的同时,为何要把魏王李泰也给废了?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的第五子齐王李祐起兵造反,李世民派遣大将李勣剿灭了李祐的叛军,将李祐俘虏后处死。李祐叛乱被平定后,李世民在审讯李祐党羽的时候,发现了太子李承乾谋反的计划。愤怒的李世民废除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将李承乾贬到了黔州居住。然而就在李世民被李祐谋反和李承乾谋反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李世民的另一个儿子李泰又开始出来搞事情。
李承乾为什么要谋反
李承乾谋反的时候,李世民已经接近老年,只要李承乾能够耐得住性子多等两年,李世民的皇位迟早都是李承乾的。然而李世民的嫡次子魏王李泰却一直想要取代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李泰不仅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喜爱,还在朝廷中拉拢了一大批党羽的支持,完全具备取代李承乾的实力。
李承乾担心李世民改立魏王李泰做太子,也在朝廷中拉拢了一大批大臣的支持,准备在关键时刻武力夺权。就这样在李世民晚年,朝廷中形成了魏王李泰和太子李承乾两大派系,李承乾和李泰在朝廷上指使党羽相互攻击,甚至不惜用暗杀手段谋害对方。
贞观十六年,李承乾派出刺客暗杀李泰,刺客刺杀失败后,李承乾又派人在李世民面前诋毁李泰。结果李世民并没有处罚李泰,李承乾心中十分不满,做出了很多违背礼制的事情。其实在李世民的心中,不管是李承乾还是李泰,都是李世民最喜爱的儿子,因此李世民并不希望两个儿子手足相残。
然而在李承乾看来,李世民就是在偏袒李泰,因此李承乾从贞观十六年开始,便筹备造反的事情。李承乾曾经对身边的人说:“东宫距离皇宫只有一墙之隔,只要我起兵造反,立刻就能够拿下皇位!”然而李承乾没有想到,自己的造反计划还没有开始,就被李世民发现了阴谋。最终李承乾被李世民废为庶民,流放到了黔州居住,彻底失去了继承皇位的希望。
李承乾造反失败后,李泰的表现让李世民很失望
李承乾造反失败后,作为李世民嫡次子的李泰立刻开始四处奔走,准备取代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根据嫡长子继承制度的规定,李承乾因为造反被剥夺了继位的资格,李世民的皇位应该被嫡次子李泰继承。然而李泰错就错在太急切上,李世民还没有给李泰皇位,李泰就跑过来找李世民讨要皇位,这不禁引起了李世民的警惕。
贞观十七年,李泰找到李世民,对李世民说:“如果父亲能够把皇位传给我,我一定杀掉我所有的儿子,将皇位传给弟弟李治。”李世民听到李泰这样说,心中不由得一惊。虎毒不食子,李泰连杀掉自己儿子的话都能够说出来,如果让李泰继承了皇位,李世民的其他儿子肯定都难逃毒手。
李世民想要让所有的儿子都活下去
尽管在李承乾被废后,李泰是继承皇位的第一人选,但是李世民为了避免出现兄弟相残的惨剧,并没有将太子之位交给李泰。为了断绝李泰争夺皇位的野心,李世民下旨罢免了李泰魏王的爵位,将李泰贬出了京城。
在废掉太子李承乾,贬走魏王李泰之后,李世民一度想要立庶子李恪做太子。不过由于长孙无忌等老臣的反对,李世民最终选择了仁弱的晋王李治做太子。虽然李治的能力远不如李泰,但是李治的性格仁弱,不会做兄弟相残的事情。李世民选择李治做太子,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所有儿子都有机会活下去。
总结
事实证明,李世民选择李治做太子,确实是保全李世民子孙最好的办法。李治继位之后,对待哥哥李泰非常的优厚,李泰在永泰三年去世,去世后获得了“恭”的谥号。假如李世民当年选择李泰继承皇位,以李泰狠辣的手段,李治很难能够得到善终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