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选》被称为“屠龙技”,而敢读“屠龙技”的人,逻辑更强大
《毛选》被称为“屠龙技”,而敢读“屠龙技”的人,逻辑更强大
如果多读读《毛选》,你会发现人这一辈子会掉的坑,《毛选》中都会有总结,指出问题的根子,还给到一定的解决办法。
每个人这一辈子会犯很多次错误,各种各样的都有,但是如果你真要问犯错概率最大的一种,那肯定是盲动主义思想,《毛选》中对盲动主义错误的描述是这样的:
红军内对盲动主义已经做了斗争,但尚不充分。因此,红军中还有盲动主义思想的残余存在着。
其表现如:一,不顾主观和客观条件的盲干。二,城市政策执行得不充分,不坚决。三,军纪松懈,特别是打败仗时。
四,还有某些部队有烧屋行为。五,枪毙逃兵的制度和肉刑制度,也是带着盲动主义性质的。盲动主义的社会来源是流氓无产者的思想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的综合。
解读一下意思就是不管主观和客观条件,一顿操作猛如虎,结果发现自己是个二百五,瞎忙了。这样的事情很多。
比如有个人提出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是否采用一个观点——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个观点其实真不错,在教人懂得感恩,有一种智慧本来就是懂得感恩的人会获得更多的好处或机会。
但是我们再细想过后,发现这个观点的逻辑上是有漏洞的,不是经得起反复考验的。对于施恩的人是善良的人来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没错,双方可以双赢,有美好的未来。
但是对于施恩的人是恶人来说,这个观点就不对了,对恶人施以善意,得到的往往是更大的损失。比如抗战的时候,我们能对日本鬼子是以善意吗?
当然不能,否则日本早就占领和统治中国了,中国人都得当亡国奴。比如农夫与蛇,农夫对蛇善良,换来的却是丢掉性命。
遇事得先看清条件和逻辑,不能随便逮住一个不错的方法论就当万能的来用。比如刚刚毕业,有的同学就开始忙着参加各种聚会或活动,想为自己积累更多的人脉。
不过这也属于盲动主义,能达到的效果有限。有相互合作的基础,两个人可以共赢,那才是积累人脉。没有合作的基础,两个人很难产生交集,那还是陌生人,只是有点熟悉的陌生人而已。
比如职场的情商为什么这么难,主要不是难在方法论,而是难在不熟悉条件和方法论的适用范围就直接上手,结果更容易犯错。
如果学习一个方法论后,同时掌握了这个方法论的适用条件和基础,那才叫真的掌握了办法,提升了能力。心急盲动,不懂盲动,侥幸的盲动,都属于盲动主义,要不得。
每一个普通人在发展的时候,都会面临一个类似于“紧箍咒”的声音。这个声音告诉自己,穷人会更穷,富人才会更富;寒门再难出贵子;发展更多靠资源和人脉。
同时,这个“紧箍咒”还会告诉自己,自己穷只因为原生家庭的缘故,不管自己的事;自己因为家里穷,所以未来好不了;
由于发展的主要要素靠人脉和资源,自己没有成功也是因为没资源没人脉,不是因为自己不肯努力。这个“紧箍咒”一边灭掉一个普通人的发展希望,一边给发一些不值钱的安慰剂,足以让人浑浑噩噩过一辈子。
但是《毛选》从实践和逻辑上都打破了这个“紧箍咒”。《毛选》从中国革命实践成功的经验告诉大家,“紧箍咒”是假的,靠独立自主,靠艰苦奋斗,是可以成功的。
《毛选》告诉大家,资源和人脉在成功的道路上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是主要作用,主要还要看能否做到实事求是,能否把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
做到了实事求是,就是尊重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去挖掘问题的本质,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把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就是一切以实际条件出发,发挥自己的优势地位,积小成多,把小胜换成大胜,最终影响到了战略层面,影响了最终的结果。
当年志愿军在朝鲜把轻骑兵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了极致玩穿插,把武装到牙齿的美帝及其联军摁在了三八线上,就是最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