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制度是怎样形成与发展的?
明朝内阁制度是怎样形成与发展的?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由于朱元璋在废除丞相制度后,权力达到高度集中,大权独揽,事必躬亲,奏折文件过于多。朱元璋为了减轻负担,随之设置大学士(内阁的雏形),这时的内阁只是相当于皇帝的秘书,负责协理奏章和充当权力顾问等,没有实权。
明成祖朱棣时期,朱棣的多次远征,让他没有太多的精力处理朝事。随之设立了“助手”机构内阁。永乐年间,内阁权力渐重,可以监管六部,上升为明成祖朱棣时期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
宣宗到仁宗时期,内阁权力进一步上升,表现是皇帝对于下面呈上来意见奏折等,先给内阁过目,让其草拟处理意见,以后再 由皇帝审核是否批准,“三杨辅政”就是最好的说明。
代宗、英宗、武宗时期,内阁权力及其大,已经成为可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
世宗时期,也就是所谓的嘉靖皇帝时期。内阁已经列在六部之前。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权。最好的例子就是严党把持朝政二十余年,朝廷内在已经乌烟瘴气。
明神宗万历时期,首辅张居正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时内阁成为政府运转中枢,权力达到顶峰。而张居正的权力也几乎达到现在首相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