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美:朱元璋的岳父,戎马一生,却因胡充妃“红杏出墙”被赐死
胡美:朱元璋的岳父,戎马一生,却因胡充妃“红杏出墙”被赐死
1384年,胡美因获罪下狱,可没过多久就被朱元璋下令赐死,在狱中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胡美作为朱元璋的岳父,可谓是位高权重,却没人知道朱元璋为什么要杀他,就算是当时的人也无法知道其罪名。
直到1390年,朱元璋的一番话才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原来是“偕同其女婿扰乱宫禁”:
二十三年,李善长败,帝手诏条列奸党,言美因长女为贵妃,偕其子婿入乱宫禁,事觉,子婿刑死,美赐自尽云。
可是,关于“胡美之死”依旧是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谈与争论的焦点。
有人说,是胡美“入乱宫禁”,触碰了朱元璋的逆鳞;也有人说,胡美可能是因长女胡充妃“红杏出墙”,堕胎婴儿一事才获罪……
还有人说,胡美之死,“入乱宫禁”会不会是个借口?那是朱元璋在清洗淮西勋贵,为太子朱标铺路罢了。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之多争议?接着看。
胡美的一生:识时务者为俊杰
1361年,经龙湾之战后,陈友谅大败,长江流域的红巾军格局势力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朱元璋一跃成为其中的佼佼者,有实力与陈、张两人一争天下。而陈友谅兵败如山倒,先是退守九江,后九江被朱元璋拿下,又不得不退守武昌。
那时,胡美(原名胡延瑞,后因避朱元璋的字“国瑞”而改名)作为江西行省丞相,陈友谅的部将,面临一个两难的境地……
朱元璋拿下了九江,切断了胡美与陈友谅的联系,可谓是孤立无援。而且,一旦老朱坐稳了九江,吞并龙兴之地是早晚的事。
这样一来,胡美为了自保,也为了有个更好的未来,只能选择归降朱元璋,这也是上上策,换个“老板”而已。
那时,为了表达诚意,胡美特意让儿子当使者与朱元璋交涉。可胡美也不知哪根筋搭错了,期间又提了一个无理的请求,竟要求朱元璋不能解散其部队。
对于胡美的归降,朱元璋本来是十分喜悦的,当听到“不得解散其部”后,就面露难色,显得犹豫不决……
其实,江西本就是“囊中之物”,只是选择“攻打”还是“招降”的方式而已,胡美根本没有资本跟朱元璋谈条件。
可是,换个角度来说,不费吹灰之力拿下一城对军中将士会更好,可以减少伤亡。但是,朱元璋却犹豫了,胡美是第一个敢跟他谈条件的人,于是想拒绝了来使。
谁知,“砰”的一声,刘基一脚踢在胡床上,朱元璋立即明白了刘基的暗示,同意了胡美的请求,还特意修了一封回信以表达诚意。
古有“窦融归汉”,今有胡美归降,刘基一脚踢出大半个江西,甚至一个福建
就这样,胡美归降,成为了朱元璋手下的一员大将。
同时,作为行省的丞相,随着胡美的归降,江西其余地区也蠢蠢欲动,后来就相继归降。刘基的一脚,价值千金,让朱元璋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江西。
可是,多疑的朱元璋对胡美还是不放心,毕竟是陈友谅的旧部,而且陈友谅还在上游虎视眈眈,他怕胡美会反叛。
直到这几件事发生后,朱元璋才算是彻底信任胡美,并任其为征南将军。
1361年,胡美归降后,朱元璋让其任原职。可胡美的下属康泰、祝宗却不乐意了,可能是因为利益问题,又不投降了,并且反叛攻陷洪都。
当听闻康泰想要反叛后,胡美立刻暗中传消息给朱元璋,告诉他康泰不得不防。于是,朱元璋设计,让徐达南下之时,杀个回马枪,拿下康、祝二人。
而康泰是胡美的外甥,此举可谓是“大义灭亲”,也因此深得朱元璋之心。
另外一件事则是:鄱阳湖之战后,陈友谅战死,陈友谅的次子陈理上位,退守武昌。兵败如山倒,陈汉政权已经危在旦夕,灭亡是迟早的事情。
这时,胡美又站了出来,作为陈友谅的旧部,竟请求朱元璋让他出战征讨武昌,杀旧主之子……而且,胡美也不负众望,破了武昌,活抓陈理。
这一战后,朱元璋对胡美再也没有怀疑,让其随徐达等人南下,拿下了不少战功。并且,在不久任胡美为征南将军,独自带兵,去平定福建一带。
同时,胡充妃胡氏为朱元璋诞下一子,也就是后来的第一任楚王朱桢,母凭子贵,胡氏深受朱元璋宠爱。
而胡氏是胡美的长女,胡美一跃成了朱元璋的岳父,这一身份也为其博得了朱元璋的信任。
1370年,朱元璋论功行赏,胡美被封为豫章侯。而且,凭借着长女胡氏的受宠,还生下龙种,胡美的地位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可好景不长,胡美很快就因获罪下狱,没有人知道其中原因。直到几年后,朱元璋才道出真相,“因长女为贵妃,偕其子婿入乱宫禁”。
正可谓是,成也胡充妃,败也胡充妃。
胡氏何许人也:濠州有寡妇,长得貌美如花,太祖几次求之不得
其实,在《明史》上对于胡充妃的记载并不多,只有支离破碎的几段记载:
子长,以楚封之。
乙未,册妃孙氏为贵妃,吴氏为充妃,郭氏为惠妃,郭氏为宁妃,达氏为定妃,胡氏为顺妃。
第六子生,充妃胡氏出也。
从这些史料来看,胡充妃深受朱元璋的宠爱,地位甚至郭子兴之女惠妃地位还高。而且,胡充妃为朱元璋诞下一子,也就是后来的第一任楚王朱桢。
楚地向来是军事要地,也是强势诸侯之地。在朱桢一出生时,朱元璋就许诺将楚地封给朱桢,可见对胡充妃母子的宠爱。
但是,关于胡充妃生平的其他记载,在明史上并无记载,可在《国初事迹》上却有一段耐人寻味的记载:
濠州胡家有女守寡,太祖欲纳之,其母不从。后闻随军在淮安,不曾适人,太祖遣人以书达平章赵君用,请求之。君用以胡氏同其母送至,太祖纳之,立为胡妃。
在濠州的胡家有一女,长得貌美如花,却是一个寡妇。原来,胡氏本来有一段美好的婚姻,可丈夫早死,无奈只能寄居人下。
那时,朱元璋看上了胡氏的美貌,也不计较他的身世,想纳之为妾,但胡氏的母亲不同意,只好作罢。
然而,朱元璋对胡氏恋恋不忘,一直暗中留意胡氏的行踪,想娶之。
后来,朱元璋在淮安打听到胡氏的下落,并且还没有嫁人,而淮安是赵君用的地盘。
于是,朱元璋就想仗着自己的实力,写了一封信给赵君用,让他将胡氏母女送到应天府。
赵君用忌惮朱元璋的势力,只好答应,送胡氏母女来,朱元璋纳胡氏为妃。
阴差阳错,胡美刚好也归降朱元璋,凭借岳父这一身份,深得朱元璋的信任。可是,胡美也很快因其“长女为妃”而付出惨重的代价。
女奴扶醉踏苍苔,明月西园侍寝回。
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
这是高启所作《高青丘集》中的一首诗,写的是皇帝喝醉了,一个宫女扶他回住所,却听见了犬吠,夜里除了皇帝还有谁敢在深宫里闲逛?
这也让朱元璋以为高启在讽刺他后宫管理不严,而且有丑闻……此时,后宫也传出风言风语,说临川侯胡美仗着胡充妃受恩宠,竟然带着女婿入乱宫禁,后被赐死。
可是,关于胡美入后宫到底做了什么,没有人知道,而《罪惟录》里有这样一段记载,让人浮想联翩。
胡充妃红杏出墙,河中现“堕胎婴儿”,朱元璋将其弃尸城外
洪武末年,有太监在御河中发现一名堕胎婴儿,众人怀疑是胡充妃胡氏所生,一时间风言风语尽起:
胡氏既然怀孕而天子不知?
腹中不是龙种?
怀上了别人的龙种,那朱元璋被戴绿帽?
……
朱元璋为之震怒,碍于面子,也是为了保护皇家颜面,无论事情是真是假,胡充妃都必死无疑。
于是,朱元璋下令杀死胡充妃,并弃尸郊外,震惊朝野。
那时,楚王朱桢听闻胡充妃被杀,就快马加鞭地赶回来,却没有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甚至连尸体都没见到。
而且,朱元璋也不顾母子情深,不允许朱桢带母亲的遗体回去安葬(其实胡充妃的尸体早就不知所踪,据说被野狗啃食光了),只是给了一条衣带,并让朱桢回去。
这是《罪惟录》里所记载,一部明末清初的著作,假如作者不是道听途说,“堕胎婴儿”一事为真,那胡美之死,会不会与其有关?无风不起浪。
不管如何,步入晚年的朱元璋,确实比早年更加嗜杀,心狠手辣,谁都没放过,甚至曾经最宠爱的妃子也下得了毒手,还恢复了惨绝人寰的“殉葬制度”,让妃子陪葬。
胡美“入乱宫禁”,只不过是朱元璋杀他借口?
其实,关于胡美之死,早在1392年时朱元璋就给出了答案,说其同女婿入乱后宫,坏了后宫的规矩。
毕竟朱元璋是很重视后宫的规矩,不然就不会一再强调《女戒》,胡美因此被赐死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作为朱元璋的岳父,又是淮西勋贵,应该不会因“入乱后宫”被赐死吧,这也太不给面子了。而且,有些史料的记载有所出入,甚至更为惊奇,这也让人浮想联翩。
1380,胡惟庸造反,朱元璋借此机会大肆清洗淮西勋贵集团,牵连甚广,诛杀的人众多。这是朱元璋为了防止大权旁落之举,也是在为太子朱标铺路……
此时,胡美之死,罪名又不加公布(时隔多年后才昭告天下),也难免让人与之联系起来。但这是个人之想,茶余饭后的闲谈,并无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