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痛深圳被砸男童去世 隐藏在孩子身边的安全隐患你意识到了吗?
悲痛深圳被砸男童去世 隐藏在孩子身边的安全隐患你意识到了吗?
6月13日上午,深圳一名5岁的男童,随母亲去幼儿园路上,被小区高空坠落的窗户砸成重伤,经抢救无效,在6月16日父亲节这天不幸去世。
本该是在父母怀中撒娇的年龄,却遭遇飞来横祸。你有没有想过,这场悲剧有多少几率是可以避免的呢?该小区早在本月5日发生过一次掉玻璃,所幸没有砸到人。
深圳5岁男童上幼儿园路上,被高空坠落窗户砸成重伤
今天借这个热度话题,我想与大家聊一下儿童安全问题。
高空坠物频繁发生
去年8月16日,湖南省湘潭市,某老小区五楼掉下一个花盆,砸到11岁小男孩头上,他经过9个多小时抢救后离世,致死原因是:急性侧重型开放型颅骨损伤。
孩子从踏出家门的那一刻起,整个人都暴露在,他行走区域的人文环境中。这些行走的区域,潜在的危险,防不胜防,我们根本意识不到。
为什么受伤害的总是孩子呢?
某消防支队做了一个试验:在15米的高台上,将50克左右的鸡蛋,垂直丢在一块3毫米厚的普通玻璃上,鸡蛋直接将其击碎。
15米高台鸡蛋击碎玻璃试验
孩子的肉体还很娇嫩,抗外界爆力伤害的防御能力比较低,受到的伤害更大。一不留神,就是致命的危险。同样,这种高空坠物,对成人也足够致命。这种飞来横祸如何避免呢?
我们可以为孩子打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要求物业加强安全宣传,还要对阳台、窗户,等,可能发生坠物的场地,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除此之外,还要照顾好孩子,出行时与楼房外窗,保持五米左右的安全距离。
溺水事故
有不少家长,在孩子婴儿时代,就开始让孩子游泳,让孩子重温在母亲子宫里的感觉。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促进大脑发育,一举两得。家长们会选择安全、卫生的游泳场地供孩子玩耍,希望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游泳对孩子而言本是一项不错的运动,但却频频成为致命的伤害。
据统计:中国每年约有5.5万未成年人,因为意外伤害死亡。其中,溺水是未成年人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
(一)游泳池的悲剧
在游泳池溺水
2018年8月1日,福建1岁女婴在游泳馆游泳,妈妈转身拿手机的功夫,孩子溺水1分钟。
同年,8月6日,北京8岁双胞胎姐妹,随妈妈到青岛沙滩游玩,妈妈用手机发条朋友圈的功夫,孩子走失,发现时双双溺亡。
……
问题出在哪呢?难道是手机惹的祸吗?
1岁的女婴,就算戴上合体的泳圈,也会因无法保持身体平衡,而发生侧翻,直接沉入水底,溺水也就1分钟的事。孩子被捞起后,现场没有人懂急救,生生错过了急救的黄金6分钟。
溺水后急救黄金6分钟:缺氧3分钟会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超过6分钟会造成脑死亡。
女婴的妈妈,如果懂溺水急救知识,第一时间对孩子急救,孩子还好好的活着。
人总是选择自认为安全的地方去活动,总将安全的责任交到活动场地。在这种常识意识里,游泳馆是安全的,沙滩是安全的,游戏场地是安全、电梯是安全的……这里还有很多工作人员,我中途办点事就花几分钟,出不了事。但孩子作为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生命体,这几分钟足够他消失在你的视野里。
孩子毕竟是孩子,不管是1岁不能自保;还是8岁,已经有一定的自保能力和和辨别危险的能力,也会因为错误的常识判断,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当意识到危险时,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更别提自救。
我们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孩子的首席安全管理员,不要将孩子的安全交到场地工作人员面前,毕竟照顾好孩子是我们的责任。
近年来,频繁发生因玩手机造成的意外事故。但手机只是工具,不是抢命的武器,不如拿起你的手机,多掌握一些急救知识和育儿经验,毕竟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二)露天江,湖的诱惑
张父,带着12岁的儿子去人工湖晨游。对岸上的工作人员喊话:“禁止游泳,后果自负”,充耳不闻。
晚上,儿子偷偷来到湖边,打着电筒捉龙虾,一不小心裁到湖里,被水草缠住。要不是被锻练的路人发现,估计小命难保。
一周后,儿子流鼻血止不住,去医院就诊,发现儿子的一侧鼻腔内有蚂蟥。经手术取出一条4厘米长的蚂蟥。
12岁的儿子,应该是一名初中生,这个年龄掌握了一些社会规则,同时也容易受到身边人的不良影响。张父带儿子游泳,无视公园禁止游泳的规则,给儿子带来不良的影响。儿子学习父亲的做法,也无视公园禁止钓鱼的规则,晚上去捉龙虾,差点将命搭上。最后还因为蚂蟥卵吸入鼻孔,做了手术。
父亲是孩子的榜样,更是孩子安全教育的第一人。如果父亲无视社会规则,也会造成孩子对社会规则的藐视。野外游泳、道路抢道、排队插队、打架闹事……表面是小事,但有可能将自己置于危险当中。
有数据显示:在我国每年有超过100万的5岁以下的孩子意外死亡,1.85万名14岁以下的儿童死于道路交通事故,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意外伤害占我国儿童死亡总数的26.1%。其中溺水和交通事故是两大头号杀手。令人心焦的是,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7%-10%的速度增长。
而道路交通事故中,不少就是因为抢道、占道、开车打手机、过路看手机,等不良的行为造成。现在,你还会认为,遵守社会规则不重要吗?
(三)不起眼的储水盆
某小学安全宣传:换个方式感受溺水
2018年9月15日晚,青岛妇儿医院重症监医学中心副主任徐迎军发朋友圈:
三天之内又收了两个溺水的孩子,均为在家玩耍时不幸掉入水缸,发现时已经意识丧失。由于家长不会心肺复苏,白白错过了4分钟黄金抢救时间,孩子送至医院时已无呼吸心跳,其中一个孩子抢救无效宣布死亡……
有数据显示:亚洲接近一半的1-4岁幼儿死亡归因于溺水。孟加拉国2011年的一份报告中,每年有仅20000名1-4岁幼儿发生溺水。其中,80%发生在围绕家20米范围内,主要发生在池塘、沟渠、水容器、湖泊和河流等。令很多人大感意外的是,13%的1-4岁幼儿溺水发生于居家水容器,超过湖泊和河流之和。
这个数据很令人震撼。4岁以下的孩子,除了游泳馆,就是在家里玩水。在家时,常常是边洗澡边玩水。家长为了节约用水,会将洗澡水和洗衣水留下来冲厕所。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模仿能力强,不仅喜欢玩水,还喜欢学着家长做事。孩子在水桶边,万一身体平衡没有掌握好,很可能将自己头部置于水中,造成溺水窒息。
如果家长有这方面的担心,孩子太小,尽量不要储水。
其它安全隐患
(一)熟悉场地
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活动,警觉性就会降低。孩子遇上的危险,多数是由家长监管不力造成的。
小孩被狗咬伤
豆妈带豆豆去公园玩耍,走了会神,回过神来,发现跟在后面的孩子不见了。
来公园游玩的人,许多人都不讲规则,公园有规定“不能骑车入内”,但还是有不少人骑着车来来往往。万一孩子被车撞到怎么办?再说,暑假到了,公园的人明显增多,万一遇上一个人贩子,将孩子掳走怎么办?再则,孩子去玩水,掉进湖里怎么办?还有,万一被公园的宠物狗咬伤,该怎么办?……危险就在身边。
(二)小区潜在危险
背书包的小女孩被车撞倒
2018年11月,铁岭市某小区楼道里,一辆电瓶车正在充电,电瓶突然在楼道狭小的空间爆炸,一对母子正巧经过,母亲在爆炸瞬间,用身体护住儿子,当场死亡。儿子最后还是没有抢救回来。
2019年,北京房山区某小区,一名3岁的女童在奶奶眼皮底下,被刚入小区的轿车碾压身亡。
很多老小区,受设计功能局限,无法达到现代小区规范管理的标准,无法做到人车分离,促使小区也成为儿童死亡、交通事故的高发场所。
危险具有突发性,往往在你自认为安全的状态下发生。我写这两个案例,就是想让你提前知道这些潜在的危险,如果无法避免人车分离,只能提升自我的安全防范意识。
(三)家里潜在的危险
空调内机掉在床上
一个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他活动的范围的扩大,最爱在家里探索。家长已意识到的危险,如:床、电源、有棱的家具、抽梯柜、有棱的墙、刀具、开水瓶、热汤、药品,等,都会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床上会安上防护栏、电源会插上保险扣、有棱角的包上边,等。但还是防不胜防。
明妈在厨房做饭,突然听到一岁的儿子大哭起来,原来空调内机从墙上掉了下来。幸好空调没有安装在床那面墙上。宝宝只是听到声音给吓哭了。
这个危险你意识到了吗?还有家里的窗帘,宝宝喜欢拉扯,万一掉下来,将他埋住,很容易造成孩子窒息;家里的小板凳,孩子踩上去摔下来会怎样?
育儿有风险,往往80%意外伤害,都是在你觉得最安全的时候发生。上面写的只是育儿过程中,潜在危险中的冰山一角。所以,请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远离风险,不留遗憾给自己。
@青云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