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隆阿与胜保之死:满清八旗将领的最后谢幕
多隆阿与胜保之死:满清八旗将领的最后谢幕
(一)
在满清入关之前,八旗军可谓是名将如云,雄视天下。入关之后,八旗的名将也出现了不少。然而,随着旗人特权制度的确立,随着时间的推移,八旗兵开始日益的堕落、腐化,能打仗的兵开始逐渐绝迹,能打仗的将领也越来越难以寻觅。到了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满清王朝竟然找不出什么能打仗的八旗将领了。
历代满清皇帝最信任的还是旗人,特别是到了关键时刻,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倚重旗人。然而,面对着太平军的猛烈攻势,这八旗将领的本事实在是马尾穿豆腐——提不起来,咸丰帝急得火烧火燎,但是也无可奈何。
随着战事的不断进行,慢慢的,总算是有三位旗人将领“脱颖而出”,他们便是多隆阿、胜保与僧格林沁。这三位不管怎么说,还是能打胜仗的。因此,咸丰帝如获至宝,对他们一律提拔重用,心底里已经把他们倚为长城,今后就要靠着他们来遏制汉人军阀的势力,确保大清的江山万年一统了。
当然,在这三位之前,旗人将领里面还曾经出现过一个塔齐布,在湘军中战绩显赫,可惜塔齐布死得太早。咸丰帝能够重用的就剩下这么三个人了。
1861年,当咸丰帝在承德避暑山庄咽气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一丝欣慰之感的。因为不管怎么说,他还是给自己的儿子载淳留下了肃顺载垣这样能干的文臣,留下了多隆阿胜保僧格林沁这样的武将,有这些文臣武将的辅弼,载淳应该能够渡过眼前的危机,大清的江山应该不会有什么危险。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咸丰帝给儿子留下的这套文武班子竟然很快就被清扫得一干二净。被他视为国之干城的三位名将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就相继辞世。在今后的日子里,大清国无论是文治武功,还是内政外交,都必须要完全依赖汉人才行了。
那么,咸丰时代的三大旗人名将到底是怎么死的呢?这里面的僧格林沁大家都比较熟悉,在本文中就不多加介绍了,下面主要给大家讲一讲多隆阿与胜保两位将领的死因。
(二)
先给大家说一说胜保。
胜保影视形象
胜保是镶白旗人,苏完瓜尔佳氏。他本来就是个普通的旗人,但是由于参加了旗人的科举考试而做了官。在清代,旗人是单独有一套科举考试体系的。由于旗人人数少,考中的难度比汉人小多了。胜保考上了举人,随后就可以当官了。
胜保从1840年中举之后,就一直在朝中做官。1853年,太平军攻打武昌的时候,胜保上疏,大谈了一通“剿贼方略”。咸丰帝见他说得头头是道,便下旨要他到琦善主持的江北大营中效力。
胜保到了江北大营之后,奉命督办军务,打了几个小胜仗。这在八旗将领中已经算是很突出的了,于是他很快就被提拔重用,开始领兵打仗。
太平军开始北伐后,胜保奉旨带兵追剿。在各路兵马都望风而逃的情况下,胜保能够“勇敢”地靠近北伐军,如影随形,穷追不舍,而且有时候还能打一两个小胜仗,在众多将领中可谓是“一枝独秀”。
不过,到了关键时刻,胜保还是照样掉链子。1854年,胜保率领数万人马,围攻大约千余太平军坚守的山东高唐,打了几个月,竟然毫无进展。咸丰帝一气之下,将胜保撤职查办,谪戍新疆。
不过,撤销胜保的职务容易,要找一个能顶替他的八旗将领却是难于上青天。咸丰帝没有办法,只好在1856年又把胜保找回来,捏着鼻子继续提拔重用。
胜保此后奉命到河南、安徽一带对付捻军。他打捻军倒是手到擒来,无往不利。因此,他连受加封,成为了方面大员。
可是,胜保一旦碰到太平天国的名将陈玉成就立刻现出了原形。陈玉成堪称是胜保的苦主,在这员小将面前,胜保是屡战屡败,狼狈不堪。如果不是有湘军和江南大营牵扯陈玉成的精力,陈玉成要是专心致志地对付胜保的话,只怕胜保早就全军覆没了。
1860年,胜保又奉命带兵到北京迎战英法联军。他与僧格林沁一起参加了八里桥战役,结果他还受了枪伤,随同僧格林沁一起大败而走。
1862年,胜保捡了个大便宜,杀害了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他终于在这一时刻,达到了他人生的最巅峰。
接下来再讲一讲多隆阿。
多隆阿是满洲正白旗人,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原本是黑龙江马队的一员。1853年起,他随同黑龙江马队入关与太平天国北伐军作战。从此,他就再也没机会回到东北老家了。
1856年,由于湘军需要建设骑兵,所以多隆阿加入了湘军,专门负责马队。从这里开始,多隆阿堪称辉煌的军事生涯就拉开了序幕。
多隆阿个人的能力确实是出类拔萃的,不过,他的成功也有赖于湘军这个大环境。湘军的素质绝不是八旗和绿营能够相比的。多隆阿正是靠着湘军的基础,再加上他自己的军事天赋,所以才取得了一系列优异的成绩。
正像陈玉成是胜保的克星一样,多隆阿也是陈玉成的克星。他与陈玉成先后交手多次,基本都以全胜告终。赫赫战功让他与湘军另一名将鲍超一起被称为“多龙鲍虎”。
多隆阿非常善于指挥骑兵,他一直都在长江以北作战,只有在这里他才能发挥自己的所长,纵马驰骋、风卷残云。
多隆阿的资历官职一开始和胜保实在是没法比。不过,由于他的战绩实在是太好了,所以,他也连获拔擢,从普通的佐领,一直到被提拔为荆州驻防将军。在八旗兵中,驻防将军可以说级别最高的官职了,再往上那就只能封侯封王了。可以说多隆阿才是真正的名将,是满清王朝可以信赖和倚重的柱石。
(三)
然而,这两位名将却都在太平天国行将覆亡之际先后死去。这其中,尤其以胜保之死最为诡谲怪异。
1860年,胜保奉命到北京抵抗英法联军,虽然吃了败仗,但是咸丰帝还是很欣赏他,加封他为圆明园护军统领,命他留守北京。
当然,这位“圆明园护军统领”并没有保住圆明园,而是缩在北京城里不敢出头。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胜保和同样奉旨留京与洋人议和的恭亲王奕䜣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转过年来,咸丰驾崩,同治继位。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和慈禧、奕䜣叔嫂同盟之间的权斗很快就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没有什么史料证明奕䜣和胜保之间有过什么勾结,奕䜣是否说服了胜保站到自己这一边,是否对胜保许了什么愿,这都无从稽考。不过,从胜保的表现来看,奕䜣应该是做过胜保的工作。
胜保很快就扬言要“清君侧”,这可非同小可。一般来说,某位统兵的大帅假如声称自己要“清君侧”,那就是要造反了。明朝时期的燕王朱棣不就是这么干的吗?
随后,胜保就上了一道奏折,一是表示自己要到承德拜谒咸丰帝的灵位,二是向同治皇帝建议,由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此时,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提出太后垂帘的建议,胜保作为一个统兵大员发表了这样的意见,那可是举足轻重的。
肃顺等人对于胜保的奏折十分紧张。他们经过研究,决定允许胜保到承德谒灵,但是必须尽快返回军中。同时,弹劾胜保直接向皇太后上表,违背“祖制”(清代是不允许大臣向太后上奏折的,直到慈禧掌权为止)。
胜保到了承德之后,一边上奏折承认自己给太后上表是错误的,一边又写了一份长篇奏折,依旧强烈建议两宫太后垂帘听政。随后,他就离开承德又返回了北京。
胜保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辛酉政变,但是他肯定是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他作为一名统兵大员公开站在了慈禧与恭亲王的一边,等于是给他们提供了担保。让满朝文武都看到慈禧与恭亲王的势力是能够压倒肃顺等人的,这也促使了文武官员们都死心塌地地选择了慈禧这一边。
恭亲王奕䜣
辛酉政变的成功,使得慈禧与恭亲王的联盟掌握了朝中的大权,胜保成为了有功之臣,他的政治投机押对了宝。按理说胜保应该从此飞黄腾达、平步青云,成为朝内炙手可热的第一等权贵了。
然而,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由于胜保的这次政治投机,反而造成了他丢官丧命的下场。胜保很快就因为参与辛酉政变而赔上了自己的性命。
(四)
在古今中外的政治权斗史上,其实有一条不太为人所知的铁律。那就是身为统兵的大将,是不能随便参与宫廷政治,参与权力斗争的。
对于一位手握重兵的将军来说,他要么干脆起兵把最高统治者推翻,自己取而代之;要么离着政治远远的,根本就不去参与。统兵的大将在政治权斗中选边站,支持一位政治人物登上最高权力宝座,自己则打算成为左辅右弼,这是最危险的举动,是肯定会惹来大祸的。
这是因为,既然你有力量把某位政治人物扶上宝座,那也就同样有力量把他再拉下来。最高统治者不会对你放心的,必须要把你除掉,他的龙椅才坐得安稳。
苏联名将朱可夫,在斯大林死后的政治权力争夺中,旗帜鲜明地站在了赫鲁晓夫一边,为赫鲁晓夫登基立下了头功。可是,赫鲁晓夫刚刚坐稳了克里姆林宫,转过脸来就把朱可夫的职务剥夺得一干二净,让他变成了一位“养老金领取者”,回家写回忆录去了。
赫鲁晓夫的理由非常简单:你能把我捧上来,就也能把我打下去。你当初捧我,就说明你已经超出了一个军人的职责范围,开始对政治感兴趣了。因此,你就是最危险的,我必须赶紧把你除掉。
清朝雍正年间的年羹尧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被雍正给除掉的。雍正不能容忍一位有政治野心的将领继续统兵,所以必须把他除掉。
非常可笑的是:据胜保的幕僚回忆,胜保平生最崇拜的将领竟然就是年羹尧。他对年羹尧的历史显然是很了解的,可是却一点都没有汲取教训,竟然傻乎乎地主动参与到了政治权斗之中,这就只能说是他自己作死了。
辛酉政变之后,胜保被慈禧又派回到皖北,继续对付太平军与捻军。在这里,他杀害了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可谓又风光了一把。只是胜保万万没有想到,此时的他已经上了慈禧的黑名单。
慈禧接下来的头号敌人就是昔日的盟友恭亲王奕䜣。她也听说了奕䜣与胜保的关系密切,而且胜保已经在辛酉政变中显示过身手了。如果他再次与恭亲王联手,那可不得了,必须赶紧除掉!
1863年,经胜保担保降清的苗沛霖再次反叛。这样一来,胜保就有一条小辫子被抓在了慈禧的手里。在此时,早有善于察言观色的朝臣们开始上奏折弹劾胜保,慈禧快刀斩乱麻,首先下令调胜保率军到陕西平定回乱,然后派僧格林沁到皖北平叛,同时调查胜保的“罪行”。
僧格林沁在皖北一番调查,胜保自然是“罪恶滔天”。于是,慈禧再次下旨给另一位八旗名将多隆阿,要他到陕西主持军务,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拿下胜保。
多隆阿到了陕西,宣读圣旨,胜保立刻就变成了阶下囚。随即,他被押送到北京接受审问。尽管胜保矢口否认自己有什么大罪,但是这已经变得不重要了。慈禧还是很快地下旨,赐胜保自尽。
就这样,胜保因为自己在政治上的贪婪与短视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五)
完成了抓捕胜保的任务之后,多隆阿就开始了他在陕西的作战。
此时的陕西有太平军余部启王梁成富的队伍,有捻军部分人马,还有回民军。另外还有一支则是来自云南的李永和、蓝大顺起义军的余部。
李永和自云南举兵起义,后来进入四川,结果在四川遭骆秉章统率的湘军的镇压,李永和本人被俘杀。余部在蓝大顺的率领下进入陕南。
蓝大顺自称汉王,率军纵横关中。但是,他和其他起义军一样,都不是多隆阿的对手。多隆阿率军经过长期征战,首先打垮了陕西的回民军。到了1864年的2月,他开始率军进攻蓝大顺占据的陕西盩厔县。
蓝大顺在盩厔县经营已久,城池虽小,但防御十分的坚固。多隆阿率军连日攻打,一直都难以攻克。这让多隆阿十分的焦躁。3月30日,多隆阿亲临前线指挥。为了激励全军,他站到高处督促士兵们冲杀。结果,城里飞出一排冷枪,多隆阿头部中弹受伤。
第二天,盩厔县终于被攻克了,蓝大顺率残部逃走,后被团练所杀。多隆阿却从此一病不起了。
朝廷得知这位名将负伤,十分的关切,不仅派人送来疗伤药,还把他的儿子派到西安探望。多隆阿在病榻上折腾了一个多月,于5月18日最终病逝。
转过年来,在山东曹州,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也被捻军击毙。就这样,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满清王朝最后的三位名将胜保、多隆阿、僧格林沁都相继死去。八旗将领就此退出了军事舞台。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满清王朝再也找不出一位像点样的旗人将领了,只能是无奈地依赖湘军和淮军了。
虽然满清王朝也做了一些努力,比如同治、光绪年间曾经大力扶持八旗军进行现代化改装,新八旗军被称为“练军”,但是甲午战争的实践表明,练军不堪一击,比湘军淮军差了十万八千里。
光绪末年,以及宣统年间,清廷又设立“贵胄学堂”,打算从满洲亲贵中培养出一批军事人才来。可是,几年下来,什么像样的人才都没有培养出来。著名的北洋军还是要由汉人来指挥。
就这样,满清王朝慢慢地自己走上了覆灭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