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悼世子:被老爹关进米柜八天八夜,而活活饿死的王位继承人
思悼世子:被老爹关进米柜八天八夜,而活活饿死的王位继承人
思悼世子
一个被活活饿死的王位继承人
英祖李昑除了是李朝历史上活的时间最长,在位时间最久的君主之外,他为世人所铭记的是恐怕就是将自己的儿子,王位继承人思悼世子钉进米柜活活饿死的事件了。
尽管思悼的世子嫔惠庆宫洪氏,在日后写了回忆录《恨中录》,对“壬午事祸”做了解释,说是思悼世子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疾病,已经无法再担当王位继承人。无奈之下,英祖才做下饿死思悼世子的决定。
但是因为惠庆宫的父亲洪凤汉就牵扯“壬午事祸”其间,传说他就是向英祖奉上米柜之人,这种记录就让人生疑,况且,即便是思悼世子有精神问题,直接废黜世子之位,找一个寺院让他安心养病即可,怎么就一定要处死呢?还有惠庆宫在儿子正祖李祘登上宝座之后,又特别叮嘱儿媳妇嘉顺宫朴氏(纯祖李玜之母),要常常将《恨中录》中有关“壬午事祸”的篇章读给孙子李玜听。从这两件事来看,惠庆宫洪氏是有隐瞒历史真相的动机的,主要为了保护老论党人出身的娘家--丰山洪氏不会在后世因为“壬午事祸”受到清算。
在思悼世子这件事上,《朝鲜实录》的底本《承政院日记》也被删减过,一切有关的事件都被一掠而过,言之不详。但是只要我们回到历史的大背景下,就会很容易看清“壬午事祸”的大体框架,不会被轻易迷惑。
英祖
祸根在思悼世子没有出生时就埋下了:英祖初年的四色门阀
英祖父子矛盾的祸根在思悼世子出生之前就埋下了。
李氏朝鲜虽然延续的时间够久,前后有519年的国运,但是自始至终,王室的力量不够强大,没有形成有力的集权统治,历代君主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内平衡各派大臣的力量,对外平衡与中国和日本的关系。李朝党争先是东西分党,后来东人党南北分党,西人党又分裂为少论党和老论党,此四派被成为四色门阀。
一代君主在位时,好不容易维持住的平衡局面,一旦新君继位,各派大臣就为了在新朝中占据有利地位,就明里暗里展开对外戚位置和世子之位的斗争。
肃宗
英祖的父亲肃宗李焞时,李朝的王权更是衰落不堪。李焞为人善于权术,不断在诸派系之间(主要是西人党和南人党之间)转换挑唆、扶弱抑强,令其内斗,自己却坐收渔翁之利,取得对朝政的把控。这种方式虽然巧妙,但是并非靠君主的强大达成的控制力有着强烈的副作用,就是令李朝的党争逐渐激烈化。在肃宗死后,问题一股脑地爆发出来,要由继任者来擦屁股。
景宗
肃宗的继承者是景宗李昀。景宗身体孱弱,难堪大任,而且他身上有个巨大的隐患,他的母亲就是张禧嫔,因为巫蛊诅咒仁显王后而被赐死。张禧嫔与仁显王后的对立,其实就是支持张禧嫔的南人党与支持仁显王后的西人党的对立。
仁显复位意味着西人党在这次斗争中获胜,南人党在接下来的“甲戌换局”中被排斥出朝廷。围绕着是否赐死张禧嫔,西人党又分裂为老论党和少论党,老论党认为要斩草除根,赐死张禧嫔,少论党人主张息事宁人。但是在是否立李昀为世子上意见是一致的,他们都不情愿让李昀当世子的,而是等待仁显王后生下嫡子再册立。
仁显王后
倘若肃宗同意了西人党的意见,等待嫡子出生,那么以后的朝政就将完全处于西人党的控制之下,朝中可以与之抗衡的南人已经没有了,因此必须对西人进行分化,所以肃宗坚决捍卫庶子李昀的世子地位。
在是否赐死张禧嫔的问题上,因为李昀被立为世子了,西人党的前途就增加了不确定性,一部分人觉得应该支持未来的君主,他们现在就要买李昀的好,就形成了少论党人,有一部分人坚信仁显会剩下元子,到时候再逼迫肃宗易储,会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形成了老论党人。
张禧嫔
肃宗即不可能让少论党人称心,也不能让老论党人如意,两家的意见他都不会完全听。张禧嫔作为已经失势的南人党的代表,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是可以牺牲掉的。假如不杀张禧嫔,以后少论党就要得势,假如废掉李昀,老论党就会得势。但是不让仁显生孩子,保留李昀的世子地位,就可以震慑老论党人,杀死张禧嫔,少论党人就不能用拥护李昀为理由而控制他,因为少论党人没有好好保护李昀的母亲。肃宗时,表面上看起来是后宫的争斗,其实都是朝堂争斗的反映,仁显不能生育和张禧嫔被赐死是早被决定好的,个人的性格是次要的因素。
传言张禧嫔拒服死药,被宫人用门板压死
但事情比肃宗想象的要复杂的多,假如儿子景宗顺顺利利生下继承人,王位延续就是稳定的,起码控制在王室的控制之下。可巧不巧,景宗的身体又非常差,可能早年张禧嫔临死前猛抓过儿子的下面,导致了景宗不能生育,三十二岁了依然没有子嗣。这样关于立储的问题上,对立着的老论党和少论党又开始斗争了。老论党人从一开始就不同意李昀继位,索性对抗到底,主张立延礽君(即英祖李昑)为王世弟,而少论党人则要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主张等待宣懿王后鱼氏生下元子再行册立。
英祖画影
景宗要面临和父亲同样的平衡困局,不能叫任何一方出于绝对优势,而要扶弱抑强。因此他选择了暂时处于下风的老论党人的立储意见,在景宗二年时将延礽君(英祖)立为王世弟。当然少论党人是绝对不会束手待毙的,他们立刻发动了猛烈的反击。但是由于老论党势力与少论党势力相差悬殊,老论党人很快失败,势力被排挤出朝廷。
随后,少论党人承旨金一镜和宦官朴尚俭通谋毒害延礽君事发被处死。为了持续打击老论党人,少论党人睦虎龙于景宗二年三月诬告老论党四大臣金昌集、李颐命、李健命、赵泰采有弑逆之罪,导致四大臣被赐死,老论党人在朝者数十人被发配边境。在调查过程中,又发现延礽君之妾靖嫔李氏(孝章世子生母)也是被人下手毒害,清理人数又增加到数百人,史称“辛壬士祸”。
景宗为何这样做呢?
支持延礽君的老论党是不能留在景宗身边的,因为延礽君不是自己亲儿子,一旦在老论党支持下羽翼丰满,他们就会直接发动宫变夺权。但是只要延礽君是王世弟,老论派发配到天边,他们也依然能回来对抗少论派。只要自己的王后没有孩子,少论派发展的再强,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以供自己驱使。如此就可以达成朝堂上的相互制衡关系了。
在景宗三年的时候,由于景宗身体孱弱,不能理政,延礽君就开始代兄理政了,景宗四年八月二十五日景宗病逝于昌庆宫环翠亭。由于之前存在的老论少论之争,坊间就流行了一种说法,“辛壬士祸”之后,少论派控制朝政,为了避免老论派再次到朝廷,他们千方百计谋求废黜延礽君,为了避免被废,延礽君只好先下手为强,毒死景宗,提前登基。
景宗呕吐的原因可能是螃蟹酱坏了
关于英祖毒死景宗的事,在英祖初年尘嚣甚上,虽然我们现在看来的原因是英祖继位后,少论派不满老论派回到朝廷而撒布的舆论攻势,但是那个时候,谣传此事的人太多了。说的有鼻子有眼的,在《英祖实录》中就有着这样的记载:
朝鲜英祖元年(1725年)正月十六日,在英祖祭拜景宗陵墓归反的路上,有个叫李天海的人当众指控英祖弑君,称英祖通过仁元王后殿中的厨房,以有毒的酱螃蟹毒死了景宗。一番调查之下,发现谣言起源于端懿王后沈氏之弟沈维贤。原来景宗病逝时,沈维贤正在左右,他声称景宗临死前曾剧烈呕吐(连胆汁都吐出来了),并且死状古怪,怀疑是中毒身亡。
甚至有少论党的李麟佐、金永海、郑希良组成峻派,于英祖四年发动“李麟佐之乱”,妄图推翻英祖,拥戴密丰君李坦登基,他发出的檄文就是英祖得位不正:
“景宗枉死,因英祖而非肃宗之王子,乃受王大妃之密调,为景宗洗冤仇,今立昭显世子之嫡派孙密丰君李坦为王,以正王统。”
虽然叛乱最终被镇压,但是英祖得位不正的传言却传开了,一直成为英祖的心病,直到思悼世子时还不断被人提起,质疑统治的正当性。
英祖经历了王室的险恶
英祖继位之后,老论党人重新回到朝廷,取得主导地位,但是少论党人毕竟人多势众,而且英祖也不想让老论党人处于优势,两派之间相互制衡是符合王室利益的,因此英祖在位时采用的是“荡平策”,取义《书经》的“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并非是字面上要清除谁的意思,而是谁也不清除,公平地任用官员。
英祖的发心是好的,可是是不符合实际的,只要保留朋党,他们就会进行斗争。这种斗争之火很快就蔓延到了王室成员身上。
早在景宗时期,英祖长子孝章世子李緈的母亲靖嫔李氏就死于老论少论的斗争,为了打击英祖,他们又将矛盾对向了孝章世子。英祖四年十一月,年仅十岁的孝章世子病死于昌庆宫进修堂,但是转年三月,就有人告发宫女顺正、世贞等给世子和翁主投毒并诅咒。这件事用磕膝盖想想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为了避免朝廷再度陷入动荡,英祖仅仅处死了顺正等人,就没有深究,仅仅把投毒事件解释成宫女个人问题。
(英祖)自在潜邸时,有一宫人名顺正,性道不良,常于世子及世子之私亲,多有不顺之事,故黜之矣。 辛丑建储后,宫人不备,故更令还入,或意其改革心矣。 甲辰嗣服后,使之保养世子及两翁主,而世子册封之后,则使渠属于翁主房,故以不得为东宫内人,心常怏怏,俗所谓忮心者也。 盖辛丑冬间事(指孝章世子生母被毒死之事),出于半夜之间,厥女不无可疑之端,而予不欲以疑罪人,故置而不问矣。
思悼的作用只是来人世生下世孙
孝章世子死后,老论与少论又浮出水面
孝章世子的死亡,让少论派又看到了重新掌权的希望。老论派虽然重新回到朝廷,取得优势,但是一旦一方取得优势,这一方也就成为英祖暗中抑制的对象了。为了分化王权的优势,老论党人又开始主张英祖应该过继宗亲之子为世子,而处于劣势的少论党人,此时要紧紧抱着英祖的大腿,主张先等等,“我主春秋正盛,一定可以再育世子,不必着急过继他人之子,混乱法统。”
可幸的是,从孝章世子去世之后,一直有内命妇有孕,虽然生的是翁主,但是没生出来之前,谁也不知道,也不敢太造次。终于在孝章世子去世之后,思悼世子出生了。思悼世子的出身,老论党人和少论党人有关储君的争论就不解而解了,少论党人终于躺赢,在朝廷的地位开始上升。
思悼世子一出生,那些以利益为重的朝廷大臣又开始了新的分化,一部分老论党人开始转而支持思悼世子,也有反对思悼世子的少论党人。但总体上,支持思悼世子的少论党人还是占多数。
老来得子果真福气耶?
思悼世子和英祖的矛盾
思悼世子出生时,英祖已经42岁,思悼又是英祖唯一的儿子,对于思悼世子的教育问题倾注了太多的心血,这对于思悼的成长适得其反。
但是我认为问题并不在思悼世子的精神状态。因为1755年罗州挂书事件发生时,思悼世子已经开始代理听政,假如思悼世子有精神问题,英祖怎么会允许他代理听政呢?
思悼和英祖之间有矛盾这件事确实十分明确的。从幼年教育时产生的逆反心理,思悼在英祖面前感到十分的压抑,甚至不愿意见到父亲。有一次思悼世子去给母亲映嫔李氏请安,听到父亲英祖前来,他宁可跳窗离开也不愿意与父亲打照面。因为父亲的强势,思悼世子感到极度抑郁是有的,因为历史中记载他曾经想跳井自杀,但是由于太胖,被卡在井口,没有死成。
还有关于他虐杀宫婢、结交僧尼的记载,这些在当时被看成是思悼世子有精神疾病的证据。但是现在看来或许是思悼对于父亲的反抗而做出的不经行为,即便这些记载是真实的,也不能仅仅因为精神问题,而将世子处死。
父子矛盾日益加深
罗州挂书事件,父子反目
随着思悼世子的长大,思悼世子周围也形成了一批支持自己的力量,主要都是少论党人。在英祖二十五年时世子就开始代理听政,期间发生了“罗州挂书事件”,世子在这件事的处理上,被认为是有意针对英祖,最后造成了父子关系的恶化。
世子听政时期,跟随世子的少论党人势头有些抬头,引起了老论党人的不满。在罗州挂书事件中。有儒生将写有呼吁举兵清剿奸臣的文书,贴在了全罗道罗州客舍,这种事原本是小事,但是在处理的过程中,被老论党人引向是少论党大臣指示谋反。时任政丞的孝章世子嫔之弟、少论党人赵载浩带领百余名少论党人上自辨疏,主动划清界限,要求处理涉事的少论党大臣,还扯出了参与“辛壬士祸”和“戊申乱”的少论党人。
这种自清行为却被老论党人认为是自罚三杯、以退为进,要求世子对少论党人严肃处理,但是思悼世子却不主张处理涉事的少论党人,对上自辨疏的大臣也未加追究。思悼世子的这种行为被老论党人视作是偏袒少论党,是对英祖“荡平策”的破坏。
思悼
在一旁冷眼旁观的英祖原本是不希望事情闹大的,但是世子做事有点太急了,急于培养支持自己的少论党人,而触动了其父亲的某些底线。
在英祖继位之前和之后,一直受到少论党人的阻碍,为了制约老论党人,英祖才留着少论党,但是他是绝对不会让少论党人出于绝对优势的。“辛壬士祸”和“戊申乱”都是少论党人引发的动摇英祖统治的事件,而且“戊申乱”挑起的理由还有对英祖继位合法性的质疑,思悼世子在对这两件事上模糊的态度,让英祖感觉有点警惕:这儿子是不是想反我?
在英祖的干预下,少论势力受到了打击,赵载浩辞官回乡,老论势力重新获得主动地位。随着少论党人势力的衰减,世子的地位也发生了动摇,而且在肃宗后期形成的老论和少论势力,似乎也在发生变化,形成新的派系对立:父党和子党的对立。英祖明显地感觉到了思悼世子对自己的反抗,这对他来说是不可容忍的。
思悼
父子矛盾加剧,引发壬午祸变
罗州挂书事件之后,英祖与思悼世子经常因为政见不同而争吵,父子关系急剧恶化。由于英祖对朝政还是有掌控力的,思悼世子是没有任何实际力量反抗他爹的。他对父亲的不满情绪在儒家孝道至上的时代被看作是丧心病狂,而被所有的人所侧目。在无所作为之中,他只能做更加狂乱的行为来表示反抗,而这些都成为老论派构陷他的口实。
在支持思悼世子的队伍里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人物,就是思悼世子的老丈人右领议政洪凤汉。洪凤汉虽然领导着少论党人共同支持思悼世子,但是他和他弟弟洪麟汉却是老论党人。这就可怕了,洪凤汉支持思悼世子是因为自己闺女惠庆宫是世子嫔,还生下了世孙李祘,只要最后洪氏得势即可,不管是思悼继位,还是直接由世孙继位,他都没有意见。
领议政洪凤汉
在察觉世子已经失去英祖宠爱,很难继承王位之后,洪凤汉的立场就动摇了。可是洪凤汉是子党的领袖啊,他一倒戈,整个队伍岂不是就乱了套了?思悼世子也感觉到了事情的变化,知道自己随时可能被废,并曾经向隐居在乡间的赵载浩求助,但是没有得到回应。
很快老论党人就罗织好了罪证。壬午年五月刑曹判书尹汲的下人罗景彦向朝廷密告思悼世子的十条不轨之罪,包括杀宫女、结交僧尼、私自出京游历京西黄海、平安道等等。1762年壬午(英祖三十八年)闰五月十三日世子没有迎接来祭奠贞圣王后的英祖,而彻底触怒英祖。两天后英祖宣布废黜世子为庶人,令其自尽。为了不使世孙受到牵连,英祖没有对思悼赐死药,而是要求其自缢。但是思悼执意不肯,于是被英祖关进昌庆宫通明殿的米柜中,历时八天活活饿死,此是为“壬午祸变”。
米柜
壬午祸变实际上就是英祖和思悼世子权力争斗,以及父党、子党博弈的结果。只有思悼世子死去,令世孙李祘继位,英祖才能继续把控朝政,平衡各派关系。思悼世子急于摆脱父亲的控制,激化老论党和少论党的矛盾,极可能引发叛乱,导致孱弱的李朝王室的覆灭。这也是为什么在英祖承旨李光铉的日记中记载壬午祸变当日,英祖对思悼说的:
“朝鲜王朝延续三百年的命脉就会断绝。但是如果你死了,王室的命脉却还是可以延续。若让你活下来,朝鲜岂不是要灭亡了?“
思悼的儿子李祘
后世的掩饰
思悼世子被处死后,他的儿子李祘被册封为世子,但他是继的孝章世子的统,不是罪人思悼世子的儿子了。可是那个时候他已经十岁了,什么事都明白了。
虽然思悼世子的死跟他自己有很大关系,但是倘若其岳父洪凤汉坚定地维护世子,也断然不可能发生壬午祸变。后世传言洪凤汉是向英祖呈上米柜之人,也不算冤枉他,颇有董狐直书“赵盾弑君”的意味。
为了避免世孙长大之后,对老论党人的清算,他们就开始了对史书的抹杀。
首先,遭到修改的就是《承政院日记》有关壬午祸变的详情。
其次,《英祖实录》中有关思悼世子的记录也被丑化,尽力营造思悼自己作死,大家迫不得已才要弄死他的。但是我们现在看来这一切都不是思悼必死的理由。
“自丁丑戊寅以后,病症益甚,当其疾作之时,杀宫婢宦侍,杀后辄追悔。上每严敎切责,世子疑惧添疾。上御庆熙宫,两宫之间,转成疑阻,且与阉寺妓女,游嬉无度,专废三朝之礼,上意不合,而即无他嗣,上每为宗国之忧矣。”
惠庆宫
再次,思悼世子嫔写了一本《恨中录》,第四章中专门写了思悼世子的事情,但是内容也是将思悼之死归结为他自己有病。
“父子品性相异。英祖大王品性英明仁孝,详察敏熟。而世子则言语沉默,行动之间难以迅疾敏捷,虽德器宏伟,然诸事常与父王品性相违。日常之中,父王相问也无法即刻应答,常犹豫再三。即便是父王问话之时,哪怕并无个人私见,仍徘徊不决,半晌无答,每让英祖大王气闷。此事亦成一大过失。”
可是我们看到《恨中录》的成书时间,刚好是正祖李祘继位,准备清算当年背叛他父亲,导致思悼世子被处死的丰山洪氏的时候,这种辩白之词的可信性就下降了。
昌庆宫通明殿
假如我们自己处于哪个朝代,这些说辞都不构成处死思悼理由。假如思悼丧失理智了,那么直接废黜他,给他找个地方养病就是了;假如思悼丧失理智了,那么李光铉日记中,英祖还跟思悼讲什么道理?
思悼一定是没有疯的,只是他与父亲英祖的矛盾不可调和了,一旦让其得势,就要对英祖形成威胁。思悼一定是没有疯的,正是因为没有疯,他才有和少论党人势力重新勾结,威胁英祖的能力。毕竟谁会去怕一个真正的疯子呢?
后世之所以对这件事百般粉饰,一是父子相杀在伦理上说不过去;二则是怕世孙李祘日后的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