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讲坛 | 世界屋脊上绽放的花——藏传佛教的酥油花艺术
五六讲坛 | 世界屋脊上绽放的花——藏传佛教的酥油花艺术
在青藏高原的藏区,一种只在寒冬腊月绽放的花,正在慢慢地盛开。它们静静地盛于佛坛之上,凝聚着僧人的虔诚之心和高超的技艺,在坛前供养佛陀以为众生祈福。这就是藏传佛教特有的艺术形式——酥油花。其千种花样,万种造型,诉说着佛教世界的万般光彩。
图源:【塔尔寺正月十五酥油花展摄影图片】塔尔寺纪实摄影_zhongyan_太平洋电脑网摄影部落 (pconline.com.cn)
酥油花,并非只是字面上的“花”,而是用酥油制作而成的一种雕塑艺术,其造型精妙,色彩明丽。制作它所用到的酥油和藏区人民日常所食用的酥油有所不同。一般人所食用的酥油,是用牛在夏季吃过绿草所挤出来的牛奶打制而成,其营养价值较高,色泽偏黄。而制作酥油花的酥油通常用牛在冬季吃过干了的牧草所挤出来的牛奶打制而成,其色泽为白,粘稠度和筋度较高,便于调色塑形。不过在实际制作的时候,二者也会混合使用。由于酥油花丰富的艺术价值和地域特色,它于2006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酥油花的起源
酥油花起源于西藏,兴于整个藏区,辉煌于塔尔寺。它与壁画和堆绣一起被称为塔尔寺的“艺术三绝”,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藏区人民会在塔尔寺举办酥油花灯会。而酥油花一般在农历十冬腊月创作,到正月十五夜里向僧俗观众展出。这是正月祈愿大法会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一天。
酥油花的起源有好几种说法:一说酥油花最早产生于西藏苯教,是施食供品上的贴花。艺僧通过用糌粑和酥油捏成各种彩线花盘的形式来代替原始苯教中要杀生祭祀的动物。
另有传说称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带去一尊释迦牟尼的等身像,并将其供奉在拉萨的大昭寺。因为正值冬日,六供物之一的鲜花无从觅得,无奈之下藏族(吐蕃)人民只好用酥油塑成一束花,供奉佛前,以示崇敬之心,而后各藏传佛教寺院相继使用,将其视为礼佛珍品,于是献酥油花遂成为正月祈愿大法会的重要内容。
第三种说法是最广为流传的:据传在1409年,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首次在拉萨大昭寺发起祈愿大法会,在法会期间,宗喀巴梦见荆棘变成明灯,杂草化为鲜花,宗喀巴认为这是仙界在梦中的显示。
于是,为了使大家也能看到仙界,宗喀巴便组织人用酥油塑成各种花卉树木、奇珍异宝,再现梦境,连同酥油灯一起供奉献在佛前。于是,此俗便在作为宗喀巴大师诞生地的塔尔寺相沿成习。每年到了正月十五日,夜幕降临,皓月当空,酥油灯燃起之时,塔尔寺便开启了一年一度的元宵酥油花灯节。众人前来观花、祈福,几百年来从未中断。
酥油花的工艺
酥油花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和艰辛。从外观上看,酥油花和民间的面塑有些相似,但是酥油花制作所需要的环境要求更为苛刻。由于酥油的融点很低,所以制作酥油花必须在零度以下的环境中进行,塔尔寺的艺僧们每年从立冬开始,就为酥油花灯节的大型展示做准备。他们将纯净的酥油切成薄片,加上冰水,像揉面一样,根据需要加入不同的天然染料混合成不同颜色的酥油。
图源:酥油花展现藏地指尖上的技艺_金羊网新闻 (ycwb.com)
为了防止酥油融化,尽管在滴水成冰的冬季,制作酥油花的房间里也不能生炉子。艺僧们将手先放入热水中,再慢慢放入加入冰块的冰水中将整个手变得和冰水一样冷,这样才能开始制作酥油花。常年积累下来,很多艺僧都会得关节疾病,这是对他们身体极限的磨砺。而对佛虔诚的信仰是支撑他们继续下去的动力,以苦为乐。他们克服手指的僵硬,让精美绝伦的酥油花绽放在冰冷的指尖之下。
图注:将手放入冰水中。此图在用酥油花装饰切玛盒(藏族象征吉祥的物品)
图源:酥油花展现藏地指尖上的技艺_金羊网新闻 (ycwb.com)
酥油花的制作工序大致可以分为六步:扎骨架,做胚胎,敷塑,描金塑形,装盘,开光。其基本制作方式和泥塑十分相近。
首先固定基本骨架。“扎骨架”是用加工的柔软草束、麻绳、竹竿、棍子等物扎成大大小小不同形态的“骨架”,即所塑造的基本模型。
其次是塑造形态,即“做胚胎“。在塑造的第一道原料是用上年拆下来的陈旧酥油花掺和草木灰反复捶打捣砸,做成韧性好弹性强的黑色塑造油泥。然后用这种黑色油泥在骨架上塑造成粗糙但准确的一个个造型,其塑法近似面塑或泥塑。基本形体做好后,须经掌尺对形体姿态、尺寸大小、相互整体结构比例进行修改、审定后才算定型。
再者是敷塑和描金塑形。这两步是酥油花制作的关键,极其考验艺僧的技艺。油塑的特殊性要求制作时要迅速准确。艺僧们用各色糅合好的酥油仔细地涂塑在做好的形体上,有的还要用金、银粉勾勒,贴敷金银箔,完成各色形象的塑造。要是塑造红花绿叶或是玲珑剔透的玉石宝玩,则直接用彩色油料一次塑成。
图源:【塔尔寺正月十五酥油花展摄影图片】塔尔寺纪实摄影_zhongyan_太平洋电脑网摄影部落 (pconline.com.cn)
最后是装盘和开光。艺僧们将塑造好的酥油花按设计的总体要求,用铁丝一一安装到位,固定在几块大木板上或特制的盆内,高低错落有致,件件立体悬空,让观赏者从不同的角度欣赏。酥油花塑成佛祖、天神、人物、动物以及各种花卉草木、宫室建筑等形象,有机地组合成佛经故事以及重大历史传说故事或者布局成单一的花卉图,俗称“酥油花架”。花架会被高高立起,人们从仰视的角度观看,更觉佛法庄严,宝像生辉。塔尔寺的酥油花从单塑法逐渐发展为立塑和浮塑、单塑和浮塑、花架和盆塑相结合的方式,来展现佛法无边。
图注:装盘后
图源:【塔尔寺正月十五酥油花展摄影图片】塔尔寺纪实摄影_zhongyan_太平洋电脑网摄影部落 (pconline.com.cn)
整个雕塑繁而不乱,令人叹为观止。酥油花艺术继承藏传佛教艺术的精、繁、巧的特点,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容纳极多的内容。大到几米高的主尊佛,小到十几厘米的人物,几厘米高的动物、楼阁,无一不精细,无一不写实绚丽。酥油花的制作内容,也随着艺僧们的巧思,不断扩展。
塔尔寺机制
塔尔寺是酥油花艺术的集大成之处,百年来的技法磨练形成了塔尔寺独一无二的酥油花表现形式。为了促进技艺的进步,塔尔寺形成了上花院和下花院两个平等但具有竞争关系的酥油花制作体系。酥油花的技艺是靠师徒口头传承,通常艺僧从十五六岁入门后便从艺一生。
这种竞争主要表现在酥油花灯节。每年酥油花灯节开始之前的三个月,两院便自主选题,并且不互相通告,在做好之前互不来往,等到节庆当天公开展示,让藏区人民评出高下。如此年复一年的数百年创作竞争,使得塔尔寺酥油花的制作水平不断创新提高,日益精妙,成为藏传佛教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塔尔寺中还有一座专门的酥油花馆,陈列着僧人们巧手创作的多姿多彩的酥油花。
酥油花独特的艺术价值
酥油花虽为宗教艺术,但是在形成过程中也呈现出多民族艺术文化交流融合的局面。毋庸置疑,它首先是对藏传佛教艺术的高度表现。藏族艺术源远流长,也留下了很多的艺术理论,如大藏经工巧明部中的《造像量度经》,还有《比例学》、《色彩学》、《轴画法》、《物图与比例》、《智者绘画史》等,都是佛教艺术的精华。而酥油花的人物塑造,空间布局等都是对这些理论的伟大实践。
塔尔寺酥油花在保持了自己民族的艺术特色的同时又勇于吸取其它民族艺术优点,显示出了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其创作实践是在藏传佛教艺术理论基础上的创新和开拓。酥油花灯节已经成为塔尔寺乃至整个藏区的一种大型的多民族民俗游艺活动,而制作酥油花的艺僧也多来自河湟地区的藏、土、蒙古等民族,个别是汉族。不同民族的艺僧在一起交流技艺,同时因寺院处于多文化交汇区也易于多方面地从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吸收艺术营养,其中汉文化对酥油花的表现方式的影响尤为显著。
藏传佛教艺术中多会通过一些比较惊恐的画面来告示世人,而受到汉文化影响的酥油花则相反,它在色彩运用上趋于柔和清丽,线条细腻流畅,并常常以金线描绘和装饰富丽的法衣。背景中的青绿山水,林间鸟兽都刻画得细致入微,从而使整个作品富有立体感,并且栩栩如生。同时,其虽然作为宗教艺术,但是里面也参入了民间工艺美术的长处。
图源:【塔尔寺正月十五酥油花展摄影图片】塔尔寺纪实摄影_zhongyan_太平洋电脑网摄影部落 (pconline.com.cn)
其次,酥油花作为油塑作品,其特殊的表现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肉质感与亲切感。塔尔寺的酥油花雕塑展现出美好的佛教世界,以美学代替了神学,赏心悦目。酥油花丰富的艺术价值也吸引了许多艺术大家前来学习。以张大千为例,他在仔细研习了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后走上了自己艺术生涯的巅峰。他同样注意到了塔尔寺的酥油花艺术。1941年,张大千来到塔尔寺,潜心学习其中的艺术精华。后来,他从塔尔寺挑选了5名功底扎实、颇具灵性的艺僧去了甘肃的敦煌,专门临摹壁画。这一去,他就在敦煌住了5年。由此可见,酥油花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仔细回味。
结语
每年的酥油花灯会从傍晚六点到十二点,大型酥油花展示六个小时后便不再对外开放。一切盛会就如大梦一场,梦醒才知昙花一现,须知繁华不过寥寥。不过酥油花灯会是藏民族宗教生活的标记,也是藏族的文化与艺术的象征,是民众间的情感纽带。
回望酥油花——这朵于寒冬之中,用艺僧虔诚温热的心培养出的花,在夜色中,伴随着酥油灯的光影,传递着藏民对佛供的热衷,寄托着对美好未来的祝福,继续于世界屋脊上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藏族工艺 酥油花是怎么制作的-文史百科-国学梦 (guoxuemeng.com)
藏艺奇葩——酥油花灯节藏地阳光新闻网 (zangdiyg.com)
塔尔寺酥油花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ihchina.cn)
赵宗福,塔尔寺酥油花散论,民族艺术,2000年02期
秦永章,青海塔尔寺的酥油花艺术,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央视纪录片《中华民族》130507——塔尔寺酥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