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汤蹈火典故出处以及意思是什么?
赴汤蹈火典故出处以及意思是什么?
今天来给大家讲讲赴汤蹈火这个成语的典故。赴汤蹈火这个成语平时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比较多,一般都是领导和下属之间的对话,下属会说“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以表自己的忠心。那赴汤蹈火的出处到底是哪里呢?其实这个故事的背景就是在我们非常熟悉的三国时期。而且和贾诩、诸葛亮还有刘表三人有关,一起来看看赴汤蹈火的典故到底是怎么样的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刘表传》注引《傅子》,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年间,主人公是时任荆州牧的刘表和荆州从事中郎韩嵩。原文如下:
初表谓嵩曰:“今天下大乱,未知所定,曹公拥天子都许,君为我观其衅。”嵩对曰:“圣达节,次守节。嵩,守节者也。夫事君为君,君臣名定,以死守之;今策名委质,唯将军所命,虽赴汤蹈火,死无辞也。以嵩观之,曹公至明,必济天下。将军能上顺天子,下归曹公,必享百世之利,楚国实受其佑,使嵩可也;设计未定,嵩使京师,天子假嵩一官,则天子之臣,而将军之故吏耳。在君为君,则嵩守天子之命,义不得复为将军死也。唯将军重思,无负嵩。”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当初刘表对韩嵩说:“如今天下大乱,不知何时才能稳定。曹操拥戴天子在许昌建都,你帮去观察一下他的弱点。”韩嵩回答:“高尚的人能通晓节操,较差一点的人能信守节操。我韩嵩是守节之人。为君王做事,为君王着想,是臣子应尽的职责。如今我听命于将军,自然会不惧艰险,虽死无憾。以我的观察,曹操为人英明,必将一统天下。将军若能对上归顺天子,对下依附曹操,一定会享百世的好处,荆州也能得到保护。如果将军也是这么想的,派我去理所应当。
但如果将军并不是这样想的,那么一旦派我前往许都,如果天子封我一个官职,那我就变成了天子的臣子,将军的故吏。在天下身边就要为天子做事,那我我应当遵从天子的命令,就不能再为将军卖命了。请将军好好想想,日后不要辜负我。”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韩嵩口中的“赴汤蹈火”,意为敢于投入沸水、跳进烈火当中,比喻不避艰险。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荀子.议兵》中的“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韩嵩这段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想告诉刘表,万一朝廷给予了自己一官半职,与刘表的关系就由君臣变成了同僚,因此也就要为听命于天子而非刘表,意图是希望刘表能够依附曹操。
而刘表的思路与韩嵩有着很大的不同,他是希望韩嵩去观察曹操的虚实,这就为后来的矛盾埋下了伏笔。韩嵩出使许昌后,朝廷封他为侍中,并担任零陵太守。结果韩嵩回来后盛赞曹操,并建议刘表将儿子送往许都作为人质,这让刘表非常恼火,认为韩嵩是为曹操做说客,将韩嵩抓捕拷打,最终才弄明白韩嵩并无背叛自己的心思,这才作罢。由此可见刘表虽然外表儒雅,内心却诸多疑惑猜忌,难怪诸葛亮、贾诩等人都认为刘表成不了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