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二轻薄的长衫-素纱襌衣
世界上第二轻薄的长衫-素纱襌衣
素纱襌衣
这是一件纱料长衫,以单经单纬丝交织而成的一种方孔平纹织物,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辛追夫人墓,当时,它就穿在墓主辛追的身上。
辛追夫人就不用说了,那是相当有名,咱们今天聊聊这件衣服。
这件衣服叫素纱襌(dān)衣,因为没有颜色,取名为素,材料是纱质,叫素纱。
《汉书·江充传》:"充衣纱縠裨衣"。颜师古注:"纱,纺丝而织也。轻者为纱,绉者为縠。"
古代丝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几大种类有纱、绮、绢、锦、罗、绸、缎等10多类,而每一大类中又有许多品种。
古代的纱根据其本身组织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表面有均匀分布的方孔,经纬密度很小的平纹薄形丝织物,唐以前叫方孔纱。
通体扭绞罗
一种是和罗同属于纱罗组织,以两根经线为一组,一地经,一绞经起绞而成的,属密度较小的织物。
纱在南北朝以前都是素织,后来花织逐渐增多,宋以后益为繁盛。
由于纱薄而疏,透气性好,古时应用较广,是各个时期夏服的流行用料。
注意文中的縠(hú),这是一种表面有波纹的丝织物。
它与纱衣是同一种质地,织造的方式略有不同。古人常把縠衣比作雾,你说它有多缥缈。
对襟縠衫
2016年5月3日,黄岩南宋赵伯澐墓考古发掘的众多服饰丝织品中,就有一件轻薄透明的对襟縠衫,和素纱襌衣非常相似。
《北齐校书图》局部
《北齐校书图》中的几位“老鲜肉”是东魏北齐的文人,居然穿着透视装。
一个个文化人袒胸露背,胸口的吊带一清二楚,比现代人着装大胆,令人大跌眼镜。
估计穿上这种衣服大概就能“飘飘欲仙”了。
簪花仕女图局部
《簪花仕女图》中五名贵妇皆穿着轻薄透明的绫罗罩衫,对襟直领,宽松大袖,透如蝉翼,轻盈空灵,与红色锦质裙装搭配相得益彰,游离于肌肤与色彩之间,若隐若现。自然地垂挂在女子肩部和手臂,突现了妇人们慵懒却优雅的体态。
画中的大袖衫在当时贵族妇女中风行一时,袖宽达四尺有余,如今日本和服的振袖仍保留了这一特点。这个内衣外穿的蜕变,拥有了一个大气的名字——盛装,成为纱罗衫面料的来源。(引自论文《浅析<簪花仕女图>中服装样式》)
《说文解字》:衣而无里,谓之襌。
这句话好理解,只有面子没里子叫襌,所以全称叫做“素纱襌衣”。
原名肯定不叫这个,是专家们后起的,名字起的很“物理”,字如其物。
八百年的漫长时光尚未消磨脆弱的纤维蛋白,以致于现在还保持着一定的柔韧性,这真的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说真的,那时候咱们在这方面的技术可以吊打全球。
素纱襌衣属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一共出土两件,一件48克,一件49克,它由单经单纬丝交织而成的一种方孔平纹织物,其经密度一般每厘米为58根至64根,纬密度每厘米就有40根至50根纱。
仿制品
您现在去博物馆看不到真迹,展品是专家们花了两年多时间精心仿制的,即便动用了所有资源和技术,也未能到达和原品一样的轻巧,多了0.5克。
具体为什么达不到要求,工艺上肯定没问题,问题出在了原料上。几千年前的蚕宝宝和现在喂养的不一样,吐的丝估计比现在的要细。经过重新喂养,控制蚕宝宝的“体重”,才得到了最接近原丝的材料。
替换展品,除了保护真迹的原因之外,还有另一个原因。1983年一个雨夜,这件文物连同其它三十多件文物被盗,作案人是一个精神分裂患者。
令人惋惜的是轻一克的那件被作案人烧毁了,49克这件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为修复和保护,才将真品替换掉。
总之,若不是这两件罗衫的出土,现代人还以为白居易的《缭绫》:“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霜。”是夸张了。
这种轻薄透视的衣服穿在美女身上,若隐若现的身姿那可是妙不可言。
对了,世界第二轻薄的衣服您知道了,猜猜世界第一是哪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