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安:被世人长久遗忘的“鲁迅的遗物”(民国往事)
朱安:被世人长久遗忘的“鲁迅的遗物”(民国往事)
鲁迅的夫人不是教材中说的许广平,而是她。
她小脚、没有读过书,媒妁之言嫁给鲁迅,顶着名不副实的媳妇头衔到去世。
她在鲁迅看来是母亲送给他的礼物,他要收下来。
没有任何精彩,侍候婆婆、等待丈夫回心转意、等待生命的结束,这就是她的一生。
她就是鲁迅先生的原配:朱安。
朱安
一
很多人不相信命运,认定人定胜天,人可改命。
但是朱安一定是相信命运的,从出生到听从父母的安排嫁给周家,一切都是命数。
朱安,1878年6月生于浙江绍兴。她是鲁迅的保姆长妈妈的远房外甥女。
那时讲究是门当户对,她家是绍兴城里的一户殷实人家,祖上也有人做过官。
嫁之前,还发生一些相传的事。
鲁迅的母亲看上了鲁迅小舅父的大女儿琴姑。
琴姑和小时鲁迅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也是属于鲁迅喜欢的类型,人漂亮、又有文化。
据说鲁迅的母亲拍板定下这段亲,但是长妈妈希望自己的远房外甥女嫁入周家,相互也有个照应。
怎么办呢?直接退亲是不可能的,于是,长妈妈便在鲁迅母亲面前说鲁迅与琴姑结合要“犯冲”,不吉利。
迷信的鲁迅母亲动摇了。
尤其是,朱安和鲁迅生辰八字特别合拍。
第二个春天,也是出国之前,母亲为鲁迅定下了这门亲事。
鲁迅的初恋就这样被粗暴中断了。
琴姑的父亲得知鲁迅另娶之后,便无奈之中把琴姑许配给了他人。
不久,琴姑一病躺倒,再没起来。
临终时,琴姑哽咽道:“我有一桩心事,在我死之前非说出来不可。就是以前周家来提过亲,后来忽然不提了,也不知为什么……这一件事,是我终身憾事,我到死也忘不了……”
这个故事在鲁迅后来的作品中再未提及,是否真实有待考证。
二
出国不久,鲁迅与日本下女厮混事情(下女就是女佣的意思)传到她的母亲耳中,老太太焦急的不行了。
这样怎么可以的,与这些日本女佣在一起玩。
老太太是行动派。
1906年家中打电报给鲁迅,说母病危。
接到电报后鲁迅立马回国了,到家一瞧,房已修理好,一切结婚的布置已停当,只等他回来做新郎了。
“鲁迅先生一生对事奋斗勇猛,待人则非常厚道。他始终不忍对自己最亲切的人予以残酷的待遇,所以他屈服了。”
大喜之日,鲁迅打扮一新,婚礼按部就班的进行,鲁迅表现也中规中矩。
入了洞房,掀起新娘的头盖时,鲁迅有点不高兴了。
面前的这个身材矮小、目不识丁、裹着小脚的旧式女子就是母亲给自己安排的,哎,太丑!
就这样,完婚的第二天,鲁迅没有按老规矩去拜祠堂。
第三天,鲁迅悄悄地从家中出走,又到日本去了。
而原配朱安则跟着婆婆鲁瑞一块过日子,无性婚姻的她开始一生对婆婆的侍奉。
这些的安排,都不是朱安自己可以选择。
而唯一可以做的是尝试改变和等待,虽然这样的改变和等待没有结局,至少是一个活下去的希望。
三味书屋
三
她知道鲁迅不喜欢小脚的女子后,在出嫁那一天,往一双大鞋里塞上好多好多的棉花。
她对鲁迅的讨好让鲁迅更加懒得理睬她,比如鲁迅说有一种食品很好吃,朱安便应和着,“我吃过,是很好吃”,那种食品是日本的。
她自从加入周家,就在等,结婚后鲁迅东渡日本,一走13年。13年后到了北京鲁迅还是拒绝同床,一直到鲁迅去世都没有等到。
在得知许广平怀孕以后,她重重地叹息:过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地服侍他,一切顺着他,将来总会好——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儿一点儿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无用。
她从此踏上了孤苦人生路。在与鲁迅长达二十多年的婚姻生活中,没有得到任何的关爱。
四
三年以后,周氏兄弟失和。
1923年8月,鲁迅打算搬出去,朱安想和鲁迅一起搬出去,照顾他的日常生活。
1924年5月,朱安和婆婆一起,搬进了阜成门内的小四合院。这一年,朱安四十六岁。
1926年,鲁迅离开北京南下广州、厦门,同许广平结百年之好,后来长期居住在上海。
1929年,许广平为鲁迅生下一子周海婴。
1936年,鲁迅去世。
历史,其实就这么简单,就是一段简单到年份的简历。
鲁迅去世后,作为原配夫人的日子还得继续。
五
侍奉婆婆是一生的使命,婆婆也走了,她的人生将要何去何从?
1943年,鲁迅母亲去世。朱安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都离开自己。
鲁迅母亲临死前,让朱安千万收下原周作人每月给她的十五块钱,算是对这些年照顾她的报答。
这一年,朱安65岁。
她将周海婴视为己出,在周海婴十五六岁时,她便直接写信给他,有一次问道:“你同你母亲有没有最近的相片,给我寄一张来,我是很想你们的。”。
她膝下无儿无女。她孤零零地守着北平空寂的家,想念着老太太、鲁迅、许广平和这个孩子。
经济困难,她忍痛将自己和婆婆喂养了十几年的黄黑色大花猫,蒙了双眼,带出放生了。
1944年她有出售鲁迅藏书的想法,唐弢等人造访朱安,劝她不要这样做。
他们到了这个四合院,看见朱安喝着汤水似的稀粥,吃着几块酱萝卜。
她生活节俭,不愿意给任何人带来一点麻烦。
他们表达了来意,希望不要出售鲁迅的藏书。
朱安听后一言不发,忍了一会,对他们说,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的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阿!
她从嫁入周家后一直忍受和沉寂、等待丈夫回心转意,丈夫未有一点温暖,娶了别人;她努力的侍奉婆婆作为自己的天职,婆婆也走了。生无可恋。
我想,这位平凡的女人自己认为已死掉了一千回了。
这一年,她66岁。
无奈的活着,直到1947年,朱安病逝,身边没有一人。
朱安去世前一日,对前来探访的记者说:“周先生对我并不算坏,彼此间并没有争吵,各有各的人生,我应该原谅他。”这是朱安一生中惟一一次公开谈论她与鲁迅的关系。
在她临终前,她曾托人送两块布料给许广平,并希望转告许广平,“死后,我想葬在大先生身边”。
许广平并未理会这个要求。
六
有一篇文章说,朱安一生欠安,人们开始关注她的一生。
但是谁又能体会一个女人被忽视的46个孤寂的岁月,谁能明白一个四合院中女子一生的等待,谁又能明白一个渐渐老去的人,没有亲人但是渴望世界上的一份温暖的心情。
因为鲁迅,所以悲苦。
因为时代,所以无奈。
很多人说朱安的一生是受困于时代的局限,但是何尝不是个人的局限。
没有抗争,何有未来,在命运面前,我们不能太朱安。
谨以此文献给朱安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