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姓氏全称 姜姓是姜子牙后代吗
姜子牙姓氏全称 姜姓是姜子牙后代吗
作为周朝的开国元勋,齐国的缔造者和齐文化创造者,姜子牙是一个被神话的人物,并受历代统治者的崇尚,就连唐太宗为了达到“安人理国”的目的,也自称是姜子牙的化身。
公元731年,唐太宗下令天下诸州各建一所太公庙,每当发兵出师或各将领及文武举人应诏,都要先去太公庙拜谒。公元739年追谥姜子牙为“武成王”,成为中华民族“武”圣人。
姜子牙后裔姓氏有多少
自封齐拜国,太公去世已经3000余年了。几千年的繁衍生息,姜子牙的后裔可以说遍布世界。
据族谱记载,姜子牙后裔的繁衍、兴衰、居住地迁徙情况大体分三个时期:
1、有国时期
姜子牙封于齐后,共传20代,立国君30位。太公死后,其子姜伋即位,号丁公。丁公死,其子姜得立,号乙公。直至桓公时期,姜氏达到鼎盛时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桓公之后,齐室内乱不已,国势衰弱。田氏势力兴起。至简公时,田常杀君、专国权。齐康公姜贷是姜齐最后一个国君,后被田常曾孙田和逼迁于海上,食一邑,姜氏遂失其国。
自姜子牙至姜贷,姜氏齐国600多年。其族谱关于这段时期的记载与《史记·齐太公世家》基本相同。
2、在淮时期
据《史记》记载,田氏篡齐之后,移康公贷于海上,七年后姜贷死,无后而绝祀。然而据姜氏后人所藏的旧谱记载,姜氏并无绝后。姜贷尚有姜诚、姜雍二弟。
为避田氏祸乱,诚、雍二人隐迹讳名,南逃于淮郡,即现在江苏淮安,开始了姜氏家族在淮的繁衍阶段。据谱所记:姜诚生三子,但名字都不能记载,后代都生活于淮。其中有一支迁居单县(山东省)。姜雍生一子,名思聪,列21代。
思聪生姜刚、姜毅、姜木、姜讷四子,为22代。23代有存仁、存义、存礼、存智四子……这样一直延续到74代,时间跨战国到明初的最长时期,约1700余年。
汉代以后,姜氏多有为官者,如汉时有虎贲中郎将、仆射,晋时有国子祭酒、浚仪令,五代时有山阴县令、车骑将军,唐时有定远将军、杭州太守、长沙令、道州刺使等。谱皆有记。其后代多在淮居住。
3、寿张时期
明初洪武年间,姜氏75代人茂周因“军户苦累”携家人逃出淮郡,同原配许氏“北至兖州府张秋镇西南三里许”居住,后世称此地为姜家营。
张秋镇系运河边的一个古镇,现属山东阳谷县,清代时属寿张县治。寿张在春秋时,为寿良,东汉时改寿张。
乾隆十年,姜氏族人续谱,因名《寿良姜氏族谱》。《谱》尊茂周为始迁祖。茂周子孙在姜家营共传五世,并有坟茔、墓碑可考。这些坟茔、墓碑一直至1958年时还有保存,姜氏迁居和传世情况尽书于碑上。
明朝末年,国势惭乱,姜氏各辈相继迁离姜家营,散居在周围各县40多个村庄。其中以姜庄命名的就有8个,如“北姜庄”、“南姜庄”、“姜家庄”、“东姜庄”、“西姜庄”、“后姜庄”之类。这些村庄多系明末姜姓人口迁居此地而建。至今已传到22世,中经明清、民国,时间计600多年。
姜子牙后裔姓氏
历经3000余年,姜子牙的后裔众多。据考证,共有102个姓氏由姜姓繁衍而来,包括吕姓、许姓、章姓、谢姓、齐姓、高姓、国姓、雷姓、易姓、方姓、文姓、申姓、卢姓、柴姓、庆姓、贺姓、纪姓、丘姓、薄姓、赖姓、盖姓、丁姓、査姓、封姓、邱姓、崔姓、骆姓、左姓、充姓、郦姓、逄姓、连姓、向姓、谷姓、聂姓、尚姓、焦姓、柯姓、饶姓、景姓、浦姓、厉姓、强姓、斜姓、晏姓、檀姓等64个单字姓氏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申屠、公牛姓等38个复姓。
其中,尚姓,即姜氏后裔以祖先姜尚的名字“尚”为姓氏。
望姓,即以祖先“太公望”的号“望”为姓氏。
姜子牙长子齐丁公姜伋,其后人以其谥号“丁”为姓氏。
姜子牙的孙子,姜伋的嫡子季子封地在崔地,因此其后裔以封地“崔”为姓氏。
姜子牙第三子丘穆公,封地在聂,其后人以封地“聂”为姓氏;
齐国第九任国君齐厉公姜无忌,其后人以其谥号“厉”为姓氏。
齐国第十任国君,齐厉公之子齐文公姜赤的次子叫姜高,其后人高傒以其名“高”为姓氏。
高傒是姜子牙的十一世孙,姜赤的重孙,他是山东高氏的得姓始祖。高傒的十世孙高柴,其后人以其名“柴”为姓氏。
齐桓公姜小白有部分后裔以其谥号“桓”为姓氏。
姜子牙后裔姓氏考证
丁:据《通志·氏族略》记载:“丁氏,姜姓,齐太公生丁公,支孙以丁为氏。”
《三国志·吴志孙匡传注》记载:“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东里文集》记载:“丁鹤年,其先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国,引以为姓。”
秦末有都将丁固。西汉有郎骑将、宣典候丁义;大司马、阳都候丁复;梁孝王将军丁宽;大司马骠骑将军丁明。后汉有孝子丁密。三国时魏有名将丁仪;吴有丁固,大将军丁奉。唐代有丁公著。清代有山东巡抚丁宝桢,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
阚:出自姜姓,起源山东,祖宗阚止。
《尚友录》记载:“齐卿阚止之后,望出会稽。”《姓氏考略》记载:“齐邑,鲁昭公在乾候取阚是也,齐大夫食采者氏焉。”
阚是春秋时代鲁国的一个地名,故地在今山东省汶上县西南的南旺湖中,这地方正是我国阚氏家族的发源地,他们的祖先“以地为氏”而姓了阚。
春秋时齐有阚止。三国时吴有阚责。北魏有学者阚骃。唐代有将领阚棱。元代建康人有万户府知事阚文兴。
易:出自姜姓,起源河北,祖宗姜太公。
《姓氏考略》记载:“以地为氏。”《卢若虚集》记载:“太公后有易氏。”
周朝姜子牙(太公)的后世子孙受封于易(今河北易县),其后代子孙易受封地为姓,称为易氏。
崔:出自姜姓,起源山东,祖宗姜太公。
《元和姓纂》及《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姜姓,齐太公生字公 ,生嫡子叔乙,让国,食采于崔,遂为崔氏。”
春秋时齐有大夫崔杼。东汉时有儒生崔骃。三国时魏有司空崔林。南北朝时北魏有大将军崔浩、著名学者崔俊。唐代有诗人崔护、崔颢。宋代有名画家崔白。明代有吏部右侍郎崔恭、画家崔子忠。
高:出自姜姓,起源渤海,祖宗公子高。
以邑为氏,据《广韵》所载:“姜太公六世孙文公有个儿子受封于高邑(今河南省禹县)称为公子高。其孙名,以祖父封邑为氏,称为高,其后遂为高氏。”
以父王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亦称高氏。
春秋时郑国有大夫高克,东汉上古太守高诩,学者高诱,著有《战国策注》。宋代有名将高怀德,太尉高俅。明代有起义军领袖高迎祥,清代有诗人兼画家高其佩。
章:出自姜姓,起源鄣国,祖宗姜太公。
《古今姓氏辩证》记载:“系出姜氏,齐太公支孙封国于鄣,后为齐所灭,子孙去邑为章氏。”
秦代有大将章邯,汉代有大夫章明,宋代有大夫章冲,兵部侍郎、礼部尚书章颖,明代有工部尚书章拯,清代有画家章诏,史学家章学诚、章大来。近代有章炳麟。
贺:出自姜姓,起源河南,祖宗庆公。
《通志·氏族略》上说:“贺氏,即庆氏也,姜姓,齐桓公之支庶也;汉时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
卢:出自姜姓,起源卢邑,祖宗姜太公。
《元和姓纂》记载:“姜氏,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高孙奚,食采于卢,今卢县也,因姓卢氏,秦有博士卢敖,汉有燕王卢绾。”
卢氏的得姓,是由于“氏采于卢。”春秋时代齐国的卢邑,在当时的历史上也相当有名气。根据考证,就在山东省长清县的西南方。
西汉有燕王卢绾。东汉有卢芳、植北中郎将卢植。后魏有卢内。唐代有太子太师卢知猷,诗人卢照邻、卢纶、卢仝。五代后唐有著名画家卢汝弼。宋代有卢斌。明代有卢安世;抗清名将卢象升。清代有广东总督卢崇俊,两广总督卢坤。
至于“卢”姓为什么去了韩国,据记载唐末黄巢起义时,唐朝刺史卢惠率领家人逃到了韩国,从此在那里生根发芽,到今天已经有30多万人。韩国两任总统卢泰愚、卢武铉都是出自这个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