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
中国美学史
五、中国美学史
1.善。结合善来研究美,中国哲学历来是把善结合起来。最早在《国语》上记载,伍举论美。到先秦时代的诸子,孔子在中国美学史承前启后。礼、仁为美。君子成人之美。孟子“充实为美”。
2.艺术。结合艺术来研究美,往往通过文艺理论,自然之美,把自然与人来比较。三国时期,嵇康提出音乐理论,《声无哀乐论》。隋唐之后,中国音乐家从意境来谈美,如:杜甫、王夫之,情以景深,情景交融。刘勰《文心雕龙》为情造文。中国绘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不周而意周”,明末哲学家李贽说“不能无意为文,无病呻吟”。唐代的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提出自然、含蓄,不作一字,尽得风流。
3.现实。要遵循自然之道,自然界的美,是自然法则。(1)西方探讨美是哲学,中国探讨美是艺术美学。(2)中国美学史上有独特气运、风骨、意境、神韵。
我国当代学者对美的本质探讨
参考《中国当代美学史概况》,我国当代对美的本质探讨,分成几个派别,有的尖锐对立。背景: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场大论战,是前苏联的继续。我国古典美学,现代是从西方引进的,王国维、蔡元培以美育代替宗教,鲁迅、胡适曾经都提到西方美学。
邓以蛰、朱光潜、宗白华这三个人是中国当代三大先人,还有钱钟书、蔡仪在当时的大后方(1940—1942)的新美学。当时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互相批评,确实是百家争鸣。
有一支异军突起的队伍
1. 主观派。以高尔太、吕荧为代表。
2. 客观派。蔡仪为代表。
3. 主客统一。朱光潜为代表。
4. 是客观的,同时又是社会的,李泽厚为代表。
美归根到底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问题
主观派认为是精神的,意识形态。
客观派认为是客观的,否认美的社会性和主观性。自然美(非人为,无社会性,无主观)、社会美(有社会性,无主观性)、艺术美(有社会性,有主观性)
美是主客观统一的,以国际上美学太斗朱光潜为代表,物我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美既是客观的又是社会的,(1)客观社会性;(2)具体形象性,理论色彩最浓,支持者最多。美是人的印象显现:美的根源是自然的;美的本源是真和善的统一;总的形式是自由的形式(也是岳介先教授的思想)。
美的本质不是自然人化,是根源;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社会实践。掌握规律就是真,善就是目的性,统一就美的秘密所在,自由的形式就是美的形式。
结论
美是真善统一自由形式(关于美的本质小结)。美的本质和美的根源问题,都是哲学问题,我们应该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中来寻找,由非审美向审美转化。
关于美的本质,看法众多。“美”的汉字象形字意思:头顶羊角在跳舞。是真善于的统一,是哲学的自由。
在美学史上,有人把真、善、美分开,也有人说统一,美要以对真的把握,没有“真”,就谈不上“美”,但真并不等于美,善是在实践上,符合大多数人的要求就是美,善是美的前提,但善不等于美,我们的社会实践,只有符合规律,就是真善,美是真、善统一自由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