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人的四个特点之一一扬灰气
陕北人的四个特点之一一扬灰气
第一个特点是“扬(yàng)灰气”。
陕北人个性张扬,用普通话说叫“个性张扬”,用陕北话说就是“扬灰气”。你看陕北出的人物,李自成、张献忠、高迎祥、赫连勃勃、梁师都、韩世忠、李继迁、李元昊,都是些什么人?都比较能“扬灰气”。
过去陕北穷,关中人瞧不起,看着北关汽车站出来的一个个披着老羊皮袄的陕北人,关中人就皱眉头,说陕北灰汉又下来了。现在陕北富了,满以为关中人瞧得起了,结果关中人还是瞧不起,说有钱也是傻有钱。前些年,“捎得买房”“成柱买房”故事,就发生在这些陕北灰汉身上。现在,你在榆林大街上见到那种趿拉两只烂鞋,光着脊梁,端个老碗,蹲在马路牙石上“呵浪、呵浪”咥(die)面的灰汉,千万不要小看,说不定他是个煤老板。陕北人的口号是“大大画个圐圙(kuolian),把命交给老天”这就是“扬灰气”。
陕北人的这种性格,在陕北没什么,不是毛病,甚至是优点,还沾沾自喜。但到了外地,不灵了,人家认为你傻,你不计较,人家计较,你不算计,人家算计,陕北人就一次次吃亏。特别是在一些特定场合,陕北人斗心眼真斗不过人家,付出了惨痛的教训,甚至血的代价。这方面的案例和人物,我就不说了。
于是陕北有句俗语:“毬毛擀不成毡,陕北人当不了官。”光绪的老师王培棻,写了著名的《七笔勾》,把陕北的衣、食、住、行、地理地貌、生产习俗,糟蹋得一无是处。比如说吃,“客到久留,奶子熬茶敬一瓯,面饼葱汤醋,锅盔蒜盐韭,牛蹄与羊首,连毛吞入口,风卷残云吃尽方撒手,因此上把山珍海味一笔勾。”外地人看似粗鲁,我们陕北人感觉非常豪爽。
陕北的灰,从南到北递增。上世纪八十年代,关中人敬酒是客人喝自己不喝,本质上是缺酒,舍不得;到了延安,就大方了,一人一杯;到了绥德米脂,又进一步,打通关三个三个过,每个门上三杯,这就是豪爽了;到了神府,“神木人有个灰习惯,进门三圪蛋”,打关是一打一打过,每个门上12个酒;到了内蒙鞑子地,拿碗喝,举过头顶,叫干大、干妈,非喝不可。你不喝,那就动刀子啦,瞧不起人咋地?为个喝酒,遭人命的事也有。
吃羊肉就从北向南递减了。蒙人吃羊肉,吃整只羊,烧全羊;到了榆横定靖,手抓羊肉,整只羊下锅,带骨头,手抓着吃;到了绥米,把骨头剔了,切成小块,放点土豆、粉条,弄虚作假了;到了关中,就只能羊肉泡了,喝点腥汤。
榆林分个北六县、南六县,北六县明显比南六县灰得劲大。北六县的人,要来一碗米,也一顿吃了,吃干的,害不下吃稀的,笑话绥米人干板,说绥米人是些干炉子,空壳子。绥米人也说瞧不起上面人,说定靖榆横是些沙老鼠,灰圪蛋,穿条皮裤,就害下赌搏、喝酒、串门子,捉得老婆劳动哩。但穷汉脖子没犟劲,心底里其实满羡慕上面人的。
北六县的人爱和蒙人打交道,不爱和南六县的人打交道,嫌南六县的人精嘴没过程,嘴上说得好,真到他家了,又说忙着哩,不在,连顿饭也没,更不要说喝酒了。榆林的坟多朝向西,我问为什么?榆林人说,不爱和你们南面人打交道,死了也不愿意。
横山人常说,我们横山及周边出过8个皇帝,并一一列举出来。山东历史上一个皇帝也没出。横山多少人?山东多少人?横山2022年常住人口22万,山东上亿人口,横山出了8个皇帝,山东一个也没,为什么?原因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横山人“扬灰气”,山东人比较文雅,儒家文化,出圣人的地方。
你看历史上的开国皇帝,有好几十个吧,一个个都能“扬灰气”,都有点二梁劲。不能“扬灰气”,还真做不了开国皇帝。(接下期)
本文作者:老郭
文章来源:老郭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