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尸人职业揭秘:和死人打的交道,比活人还多,最怕捞到花季少女
捞尸人职业揭秘:和死人打的交道,比活人还多,最怕捞到花季少女
引言
黄河,它被称为中华文明起源地,炎黄子孙母亲河。其不仅是我国名胜古迹,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早在古时,黄河便被尊为百川之首,《汉书·沟洫志》一书中曾有记载:“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黄河为宗。”由此可见黄河在中华儿女心中的地位。
千百年来,汹涌澎湃的黄河不仅养育了两岸无数生灵,也吞噬了许多轻生者的生命。由此,在黄河岸边衍生出一个职业——捞尸人。所谓的黄河捞尸人究竟是怎样一个职业?他们有哪些行业忌讳呢?
▲黄河捞尸人工作照
01
其实捞尸人这个职业,早在中国五六十年代便出现了。说起这个职业的兴起还与我国传统习俗有关。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入土为安”,所以不论逝者是以什么面貌死去,一定要入土为安,方才是对死者的尊重。因此,那些因为意外死在黄河里的人,便会由家人出钱找捞尸人,把尸体打捞出来重新下葬。
而捞尸人大多出生在农村,家境贫寒,为了吃饱饭才不得不选择这个职业。因为整日和死人打交道终是晦气之事,若非家庭贫困,一般人是绝不会选择这份工作的。而一旦进入捞尸人这个行业,就要一直做下去。因为就算离开了这份工作,下家单位知道捞尸人曾经的工作经历,也断不会录用他。
▲黄河捞尸人照片
因此这些捞尸人几乎一辈子都生活在河岸边,打捞的尸体数量少则一两百,多则五六百。所捞的尸体也是千奇百怪,这对捞尸人心理和身体素质都是极大考验。不过作为一名职业捞尸人,其收入还是可观的。但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他们平时生活中朋友很少,多为工作伙伴。
02
常看盗墓小说的小伙伴们都知道,各个行业都各有自己的禁忌。例如小说中摸金校尉就立下规定“鸡鸣灯灭不摸金”,而捞尸人同样有一条铁则,那就是在出行捞尸前,必须在船头绑一根一尺长的红色布条。红色代表吉利,在船头上绑一根红色布条,其用意就是辟邪。当然随着科学发展,现代捞尸人当然不会相信鬼神之说,这种绑红绳的做法,更多是当作这一行业的标志。
▲黄河捞尸人照片
被打捞起的尸体形状各异,男女姿势也各有不同。一般落水身亡者,男性被打捞起来时都是仰面朝上的姿势,而女尸则多半是面朝水中。将尸体打捞起来后,捞尸人一般会将尸体身上杂物拨开,然后再用白布盖上。一般尸体处理完后,捞尸人会用麻绳绑住死者的腰,再悬挂在悬崖上,等待家属来认领。只有被认领的尸体才可以搬运走。
03
长年的职业接触让捞尸者心态已经极其强悍了。但即使见过上万次的奇形异状的尸体,捞尸者最怕碰见的还是花季少女。有人可能会好奇,见过这么多死亡惨状的捞尸人为什么最怕花季少女呢?
▲黄河捞尸人旧照
那是因为花季少女跳河,基本上都是为情所困。一般这个年龄女孩都留着长头发,所以漂在水面的长发看起来就令人心里发毛。而且长发很难打捞,伸出去够尸体的竹竿容易被缠住,一不留神捞尸者就容易被一同拉入水中。
除了安全问题,还有一点是捞尸人都年岁已大。然而这些女孩都处在生命的黄金时期。生命是最宝贵的,每次看着双鬓斑白的父母来认领孩子尸体时,总会让捞尸者不禁想起自己的儿女。捞尸者们一生漂荡在黄河上,独特的工作经历让他们对人世间的大悲大痛看得十分透彻。湍急的河水吞噬了无数生命,然而捞尸人更希望能早一点发现这些人,那样捞上来的就不再是冰冷的尸体,而是可以挽回的生命。
▲黄河照片
结语
陶渊明在《杂诗》中写过一句经典名言:“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人生须臾,不过六七十载。生命短暂,亦十分脆弱,然而这世间没有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因此,人活一世着实不容易,希望每个人都要抓住易逝的时光,且行且珍惜。
参考资料:
《汉书·沟洫志》
《杂诗》